中西医携手,让“帕友”不再颤抖|康健园 | 中西医

中西医携手,让“帕友”不再颤抖|康健园 | 中西医
文章插图
“手终于不再抖了,昨晚睡得特别香”,在上海市中医医院脑与神志病临床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病区,年逾古稀的陆先生终于告别了困扰他多年的“震动模式”,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陆先生三年多以前出现右侧肢体不自主的抖动、僵直、运动不便,被诊断为“帕金森病”。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最近他发现吃药的效果越来越差,除了右手日益明显的颤抖外,还出现下肢无力、便秘、失眠等问题,让他苦不堪言。今年一月初,他来到上海市中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经过医院脑与神志病临床医学中心中西医专家的联合诊断,为他“量身定制”了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联合术中术后中医药综合治疗。
神经外科杜秀玉主任介绍,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蜜月期”,随着病情的进展和服药时间的增加,药效会越来越不明显。像陆先生这样处于帕金森病中晚期的患者,常规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和中药治疗已经无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时一定要及时采用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延缓病情快速发展的进程。
中西医携手,让“帕友”不再颤抖|康健园 | 中西医】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也被称为“脑起搏器”手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手术运用立体定向系统、电生理系统以及具有3D重建功能的国际高端术中O-arm系统,顺利植入微电极,精确验证靶点位置。
与普通全麻手术不同的是,为了保证更好的手术效果,手术过程中需要在植入电极的每一步骤中对患者进行“测试”,在针刺麻醉的配合下,患者只使用了少量麻醉剂,在“微麻醉”状态下的陆先生“一唤即醒”,并与医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在电流刺激到脑内的目标核团时,他颤抖的手瞬间停止抖动,能自如地进行伸手、抓握和其他手部动作,亲眼见证了自己“1秒”止颤,又能享受到正常拿物、正常行走的快乐。
在上海市中医医院住院期间,陆先生连续服用了几天中药,一直困扰他的便秘、失眠有所缓解,让他以良好的状态迎接手术。脑病科李文涛主任介绍,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医称之为“颤病”,《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颤病”的记录。对于早期帕金森病的治疗,医院自主研发的“止颤汤”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长左旋多巴类药物有效期,延缓疾病发展。对于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常常伴有睡眠障碍、情绪问题和便秘等,采用中医调理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这些症状,并能减少药物用量及副作用。
中医药传统医学与DBS手术“强强联合”为帕金森病中晚期患者带来福音,尤其是高龄患者、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体质较弱的患者和伴有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更为适合,在药物治疗的“蜜月期”过后,建议患者尽早就医,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上海市中医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