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阳康”后顽固难消的“咳咳咳”如何解?专家解读

咳嗽|“阳康”后顽固难消的“咳咳咳”如何解?专家解读

迁延难愈的“咳咳咳” , 是眼下困扰很多“阳康”人群的头号难题 。 那么 , 面对“阳康”后遗留下来的顽固咳嗽 , 我们是否应该积极止咳?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才是解决顽固咳嗽的“根本之策”?在近期举办的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专家解读会”江浙沪站活动中 , 来自江浙沪的多位中医专家就此问题展开了探讨 。
“应对新冠感染后的咳嗽症状 , 即便是干咳少痰 , 也需要考虑化痰的问题 。 ”此次会议上 , 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杨珺超教授发表了《化痰止咳在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临床价值》主题报告 , 围绕咳嗽这一新冠感染后的常见症状 , 进行了深入的阐析 。
杨珺超教授指出咳嗽是呼吸专科门诊患者最常见的就诊原因 , 占比76.3% , 比第二、三位的喘息、气促的就诊患者高出一倍还多 , 此外 , 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生比例中 , 咳嗽也占到58% , 足见该症状的普遍性 。
气道黏液高分泌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病理改变 , 其主要表现就是咳嗽咳痰 。 杨珺超教授介绍说 , 气道黏液是由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及黏液腺分泌的透明液体 , 发挥气道防御屏障功能 。 多种致病因素下 , 发生在物理屏障的黏液层功能异常 , 会导致气道黏液高分泌产生 。
一项研究报道显示 ,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 , 气道黏液高分泌发生率约12% , 而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病毒感染 , 也是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常见诱发因素 。 在病毒诱导下 , 会导致黏液分泌异常 , 在大的传导气道中 , 黏液分泌和咳嗽受体在结构上有联系 , 咳嗽具有保护性作用 , 可清除痰液和异物 , 保持气道清洁通畅、阻止气道感染扩散 。
杨珺超教授提醒 , 对于一些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而言 , “阳康”后积极止咳十分必要 。 这是因为气道黏液高分泌会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后果 , 是影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发病与临床进展的重要风险因素 。 一项纳入5887例伴有轻中度气流受限的吸烟患者 , 随访时间12.5年的研究发现 , 咳嗽咳痰症状同时存在的患者有着更高的下呼吸道感染率 , 并与患者死亡率增加直接相关 。
【咳嗽|“阳康”后顽固难消的“咳咳咳”如何解?专家解读】杨珺超教授介绍 ,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痰乃津液所化 , 其为病也 , 为咳为喘” , 并且提出“欲治咳嗽者 , 当以治痰为先 , 治痰者 , 必以顺气为主” 。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 , 就不能认为“新冠咳”主要表现为干咳 , 或者只有少量痰 , 就不需要化痰止咳 。 对待顽固难愈的咳嗽 , 在药物治疗上也应以化痰止咳为主 。 他指出中药连花清咳片的组方融合了“麻杏石甘汤”与“清金化痰汤”的精华 , 麻杏石甘汤宣肺泄热 , 可宣发在肺之邪 , 清金化痰汤清热化痰 , 可肃降上逆之气 。 组方中加入半夏、浙贝母、前胡、陈皮化痰顺气 , 针对新冠肺炎“痰热壅肺、气道壅滞”导致的咳嗽、咳痰 , 以“宣肺泄热、止咳化痰”为原则 , 使热祛咳止痰消 , 发挥清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董雷教授表示 , 中医药在治疗新冠三年以来 , 虽然经过了大大小小的疫情阻击战 , 但近期的这一轮疫情高峰 , 以及中医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 对每一个中医人来说都是格外感受深刻的 。 他介绍说 , 在本轮大规模“战疫”中 , 中医药依旧发挥着“防治康”一体 , 贯穿全程的优势 , 他所在的医院从去年12月初就开始了中医药预防方的准备 , 现在回顾来看 , 中医药的预防作用 , 其重点并非是直接针对是否感染 , 而是切实控制感染后的重症风险 。 中医药防治新冠 , 应重点把握“邪在气分”这个关键阶段 , 通过中医药及时介入和截断 , 真正实现关口前移 , 对于防治新冠而言可谓意义重大 。 他表示 , 大量轻型以及中型新冠感染患者 , 基本属于中医所说的“外感病邪、邪在气分”的状况 , 对于这些人群 , 应当重点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 给予及时关注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