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独特方剂,扶阳是良方、散寒是猛药,医圣秘传,专治疑难杂症

一个独特方剂,扶阳是良方、散寒是猛药,医圣秘传,专治疑难杂症

文章图片

一个独特方剂,扶阳是良方、散寒是猛药,医圣秘传,专治疑难杂症

《黄帝内经》指出 , “大毒治病 , 十去其六” , 也就说明 , 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以毒攻疾”的治病方法 , 同时也为“毒剧中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 《神农本草经》也指出 , “若用毒药疗疾” , “病去即止” , 这也为中医临床使用“毒剧中药”指明了方向 。 于是 , 到了医圣张机(字仲景)、神医华佗(字元化)时代 , 他们善于运用“毒剧中药” , 成功的拉开了“以毒攻毒”的序幕 , 为中医妙用“毒剧中药”治疗疑难杂症、危急重症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方向感 。 神医华佗与医圣张机同为汉末杰出的医学家 , 虽然他们俩的研究方向不一样 , 但是华佗却与张仲景有一个相似的方药 , 华佗称之为“神丹” , 张仲景称它为“赤丸” , 而且 , 现代也有研究发现 , 基于神丹与赤丸方方剂构成的相似性 , 用神丹的相关文献补赤丸方研究的不足[1

由于华佗被曹操误杀 , 所传的医学专著也没有被流传下来 , 如今的诸多关于华佗的著作 , 要么比较零散 , 要么被认为是托名之作 , 也因此华佗一直被活在神话里 , 却没有像张仲景一样 , 留下了《伤寒杂病论》 , 让后世医家千百年的研究和继承 。 虽然华佗所传的方药 , 后世医家运用的很少 , 但是难得的是 , 华佗所传的“神丹”竟然与张仲景所传的“赤丸”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 两方都有“乌头、半夏、茯苓、朱砂、附子”这五味中药 , 只不过后世医家对“神丹”逐渐遗忘 , 但却对“赤丸”颇有研究 。 赤丸是医圣张仲景秘传 , 全方颇为独特 , 而且是一个扶阳的良方、散寒的猛药 , 是“以毒攻毒”的代表方 , 对于寒气厥逆所致的疑难杂症、危急重症可起力挽狂澜之功 。



那么 , 这个赤丸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又有什么作用?《金匮要略》指出 , “寒气厥逆 , 赤丸主之” 。 对于赤丸的药物组成 , 《金匮要略》是这样记载的 , 赤丸由“乌头二两(炮) , 茯苓四两 , 细辛一两 , 半夏四两”四味主要的中药组成 , 具体用法是 , 将四味中药研为细末 , 纳“真朱”为色 , 炼蜜为丸 , 如麻子大 , 饭后每次用酒送服三丸 , 白天两次 , 晚上一次 。 如果刚开始服用三丸没有效果 , 可以稍微增加剂量 , “以知为度” 。 也就是说 , 赤丸一共五味中药 , 主要具有散寒止痛、化饮降逆的作用 , 常用于治疗寒气厥逆所致的各种疾病 。
看到医圣张仲景所传“赤丸”一方 , 后世医家对表示太过惊奇、太过意外 , 为什么?这方中的半夏、乌头不是“十八反”中的反药吗?一般医生看到这样的配方 , 如果不知道这是来自医圣张仲景 , 肯定会“破口大骂” , 这是谁开的方?“十八反”你不知道吗?但是这个方剂来自医圣张仲景啊 , 那就得重新审视 , 或许医圣张仲景另有深意吧!真是让人想不到 , “双标”竟然是最真实的人间百态 。 实际上 , “十八反”是后世医家搞出来的 , 医圣张仲景遣方用药 , 根本没有“十八反” 。 只是“十八反”传承了千年 , 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了 , 直到当代才有医家大声疾呼 , 十八反不一定是对的 。 比如 , 李晓佳等医者认为 , 乌头与半夏同方的方剂很多 , 中药的毒性和中毒是相对的 , 药不对证 , 用药后病情加剧 , 或用药量过大而中毒 , 均是医者失误所致[2
。 韩佳桐等医者认为 , 反药的运用并不是需要严格禁忌的 , 甚至在疗效上可谓显著;其运用的关键在于:病机切中方证的理念;注意煎服法和反药剂量配比[3


所以 , 还是不要过度纠结“十八反” , 而且当代医者王延章还写过一本《重审十八反》的专著 , 其中指出:“川乌与半夏的使用 , 经过尝试 , 觉得气香味淡 , 胃肠无刺激反应 , 呼吸通畅 , 一身轻松 , 工作如常” , 二药同方配伍 , 在临床上“有清化热痰、温化寒痰、润化气管 , 保护咽喉和解除气管黏膜痉挛 , 减轻咳嗽胸痛的炎症刺激反应”[4
。 刘登义等医者对赤丸治疗卵巢癌阳虚阴结证的方证进行详细分析 , 认为临床用乌头(或附子)配伍半夏治疗恶性肿瘤 , 疗效突出[5
。 诚如李晓佳等医者所说 , 凡治病之药 , 均有毒性 , 以毒攻毒 , 是药物实现其治病的根本所在[2
。 近代杰出的经方大家曹颖甫在《金匮发微》中指出 , “寒气厥逆 , 此四逆汤证也;然则仲师何以不用四逆汤而用赤丸?知其意者 , 方可与论赤丸功用” , 曹颖甫难道没读过“十八反”吗?他为啥不说?我们只需要知道 , 医圣张仲景所传的方 , 不需要去关心“十八反”的事情 , 其立意之高 , 非凡医可见 。
那么 , 这个赤丸 , 它的配伍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独特之处呢?全方以乌头、细辛为君药 , 其中乌头“辛热相济以散寒止痛 , 苦热相济以燥湿涤痰” , 细辛辛温相济能温通散寒、化饮逐痰 , 二药大辛大热 , 可以峻逐腹中沉寒痼冷以止痛救逆;以茯苓、半夏为臣药 , 其中半夏辛散可去寒湿 , 温热能复真阳 , 苦降能除糟粕而止呕 , 燥化痰湿而散逆气、结气 , 茯苓淡平相济以淡渗利湿 , 甘平相济可健脾化湿;以朱砂为佐药 , 用量甚微 , 功可镇降寒气而护心安神[5
。 当然 , 全方应当还有一味中药 , 那就是蜂蜜 , 全方以蜂蜜为使药 , 既能“主心腹邪气” , 又能补“益气补中” , 既可用于“诸惊痫痓” , 又能发挥“止痛解毒”;既能“除众病” , 又能“和百药” 。
【一个独特方剂,扶阳是良方、散寒是猛药,医圣秘传,专治疑难杂症】
医圣张仲景之所以给这个丸剂称之为“赤丸” , 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方子是纳“真朱”为色 , 这个真朱就是朱砂 , 朱砂这味中药同样也是一味“毒剧中药” , 使用不恰当 , 可导致中毒 。 “用思精微”的张仲景 , 为避免误用朱砂伪品中毒 , 使用“真朱”之名 , 以提醒赤丸方的使用者注意辨别朱砂真伪;仲景时代 , 伤寒流行 , 赤丸方的症状亦表现的十分剧烈或危急 , 故或可用朱砂“杀精魅邪恶鬼” , “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瘘、诸疮”;临床对于朱砂的运用应一般建议外用 , 如果需要内服 , 应将剂量控制在0.1-0.5g , 以冲服法给药 , 可防止朱砂药物沉淀 , 降低用药成本 , 保证药物疗效 ,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1
。 除此之外 , 服用含有朱砂的中药方剂或者中成药 , 水温也要控制在45℃以内 , 水的温度过高 , 容易导致朱砂中毒 。
对于赤丸的临床应用 , 主要适用于全身型厥逆、内有阴气凝结、脉多有力的冷证;赤丸加减常用于治疗胃或肠痉挛 , 肠梗阻、胃肠炎及痛经等病症 , 凡病机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盛 , 水饮上逆者均可用之[6
。 临床研究发现 , 赤丸可用于治疗腹痛、痛经、阴缩、胸痹 , 关节疾病、末梢神经疾病 , 神昏抽搐[7
;冠心?。 ㄐ乇裕?, 房间隔缺损 ,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8
。 总结起来 , 赤丸这个奇妙的方剂 , “扶阳逐邪力峻、散寒止痛药猛” , 是医圣张仲景留给后世的一个专治疑难杂症、危急重症的奇效良方 , 只可惜囿于十八反的原因 , 导致它在临床中处处受限、每每掣肘 , 难以发挥它的“神奇功效” , 诚为遗憾!虽然现代临床中 , 赤丸的运用十分少见 , 但是它的注意事项也需要记住 , 脾胃热饮证内郁假寒证者以及孕妇 , 不可使用 。
参考文献
[1
刘庆华 , 贾春华.金匮要略赤丸方考[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 2019 , 21(12):2641-2645.
[2
李晓佳 , 王瑜 , 郭浩 , 等.反药同方之方剂现代临床应用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1 , 13(10):64-66.
[3
韩佳桐 , 杨中.《金匮要略》中相反药应用的方证特征[J
.环球中医药 , 2017 , 10(9):1116-1118.
[4
王延章.中医药畅销书选粹·重审十八反[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2.
[5
刘登义 , 曹建雄.赤丸治疗阳虚阴结型卵巢癌经验探析[J
.中医药导报 , 201824(11):21-24.
[6
钟相根 , 郑子安.张仲景传世名方(金匮要略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3.
[7
陈纪藩.中医药高级丛书·金匮要略(第2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1.
[8
刘宾 , 郑明常 , 王付.赤丸临床应用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 , 2012 , 4(7):57.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 。 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 , 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 , 未经授权 , 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