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一个药片,让美国追着中国打了17年!( 三 )


在厂里保存的原始实验记录 , 叠起来足足有几尺高 , 但因为种种限制 , 这些结果全部不能归研究所所有 , 尹光琳他们就硬生生的用手一个一个字地抄了下来 。
课题结束时 , 手抄资料有350多页 , 这也为以后的进一步科学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

可即便这样 , 科研的前7个月 , 数十个科学家的日夜奋战 , 也没有换来哪怕一丁点收获 。
研究员们只能用最苦的方法攻坚克难——
先用摇瓶做条件试验 , 不管工作量多大 , 都是交叉进行 , 一旦有好的结果 , 立刻将这结果用到发酵罐上 , 然后在罐上反复试验 。
短短三年时间内 , 几位科学家分离了上千个样品 , 筛选了几千个菌株 , 摇瓶条件试验将近60批 , 发酵罐(1750立升、300立升和175立升)和种子罐试验将近100批 。
正是这个最“笨”的方法 , 让中国最终拥有了当时世界最领先的生产维生素C的“二步发酵法” 。

相较于“莱氏法” , “二步发酵法”简化了生产步骤 , 缩短了生产周期 , 还节约了大量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工原料 , 大大减少了“三废”处理 。
“二步发酵法”还减少了工业用粮和生产设备 , 就比如当年北京制药厂年产150吨维生素C车间 , 采用“二步发酵法”后 , 每年可节约丙酮297吨 , 相当于节约了237.8万斤粮食 。
237.8万斤粮食在上世纪可不是个小数目 , 可以养活上万名中国人 。

“维C联盟”的垄断 , 几乎将其他国家跻身维C赛道的路全盘封锁 , 但中国硬是在尹光琳等科学家的带领下 , 生生自己开辟了一条新跑道 。
降低了生产成本 , 产量自然就有了质的飞跃 ,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能吃到如此便宜的维C片 。

中国首创“二步发酵法”的消息 , 很快就在国际上不胫而走 , 没多久就传到了“维C联盟”那儿 。
目的是垄断的强国 , 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买下这个专利 。



“维C联盟”财大气粗 , 一张口就喊出了550万美元的高价 。
咱们也确实卖了 。
因为当时的国内资金困难 , 无法充分发挥新工艺的作用 , 而且 , 这550万美元的外汇实在太诱人 , 是建国以来成交额最大的一项技术出口 。

最重要的是 , 这一举动还能让中国在这一技术领域一炮而红 。
要知道 , 在我国1万余件药品专利中 , 80%为国外研究机构和企业所有 , 其中又有90%以上为发明专利 。 所以这个外国向中国购买专利的新闻 , 很快就轰炸了国内外的微生物学界 。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也可以逆风翻盘 。
不过 , 幸好聪明的中国人还留了一手 , 我们只出售了专利的境外使用权 , 也就是说国内依旧可以使用这个专利来生产维生素C.

事实上 , 罗氏将中国这个专利买下后 , 并没有马上使用 , 还是继续用他们的“莱氏法” 。
花550万美元买了放那儿不用?图啥呢?
为的就是买断技术 , 不给竞争对手用 。
可中国还可以生产啊?罗氏难道不怕吗?
他们不是不怕 , 而是打心底里傲慢地觉得 , 中国不可能靠这项技术对庞然大物的罗氏造成任何威胁 。

可事实证明 , 罗氏错了 。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纷纷利用新技术上马维C项目 。
1990年 , 我国维C生产厂家增加到14家 , 年产量6050吨 , 还拿出了2/3来出口 。
大家还记得吗 , 1958年我国用“莱氏法”时 , 一个制药厂的年产量 , 只有30吨 。
1992年 , 日本海啸让“维C联盟”之一的日本武田等维C企业停产 , 维C市场出现供应缺口 , 价格也随之暴涨 , 中国紧紧抓住机会 , 继续利用技术优势增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