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广州利康:守护大“厦”将倾之下的隐身孩子( 四 )


关于精神障碍家庭对外界社会层面的需求 , 2000年入职利康中心的梁树基谈道:他们的需求跟我们普通家庭是一样的 , 也是大众对孩子们的成长、成绩和升学这些问题 。 当孩子上大学之后 , 康复者家长的状态也会宽松很多 , 心情就会好很多 。 这也是他们必然重新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 , 毕竟社会大环境就是这样子 。 所以 , 我们在做服务的时候 , 未必是要说“关于病”的东西 , 大家都是作为家长 , 都是作为父母 , 如何去面对让孩子们承受一些学习压力、社会压力 , 对于康复者来说 , 对于康复者照料家属来说 , 对于每个家庭来说 , 都是一种成长 。
携手
社会支持
2021年末 , 救助儿童会为期三年的研究项目资助结束 。 利康中心将“让爱回家”关爱精神障碍家庭未成年子女的早期干预服务保留 , 继续以残联购买的精神康复综合服务(简称“精综”)子项目方式运行 。 然而 , 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 。
作为政府机构购买的专项服务 , 精综项目本身并不涉及对精神障碍家庭内未成年子女心理服务的服务指标和任务量 , 围绕照顾者或者康复者及其子女 , 子项目的存在可以对家庭内部的一些综合性问题做针对性干预 , 但工作人员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精力专注做未成年子女的特定服务 。 从技术层面而言 , 社工人员的专业干预能力、资源协调和对项目的理解操作 , 还尚且缺乏针对性培训 , 需要经过专业化成长 , 来满足不同类型家庭互动关系的有效干预 。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到 , “目前 , 对政府来讲 , 有资源能够关注到精神障碍家庭未成年子女群体的 , 还是很不够 。 虽然 , 在我们看来 , 这些早期干预服务非常有必要、有意义 。 ”高文文说 , “我们还是希望(政府)真的是有资源能够关注到这个人群” 。
在社会公益资源方面 , 未成年服务同类项目之间的衔接和协作 , 也会是关爱精神障碍家庭未成年子女的重要支持 。 对于困境儿童保护项目中“困境”的界定 , 社会服务机构本身会存在一些理解不同 , 有些会认为一定要是“残的”或“病的” , 才符合项目设定 。 同时 , 在困境儿童同类服务项目中 , 大多是关注儿童生存需求的项目 ,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服务对象家庭的经济负担 , 但关注儿童身心发展需求和社会化功能发展需求的则比较少 。 比如 , 在保障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领域 , 国内外主要采取对困境儿童进行替代性的安置方法 , 包括孤儿/事实孤儿的收养、家庭性的寄养等 。
目前 , 国外在这些方面有一定经验;在国内 , 民政部下属中国儿童福利与收养中心从国情出发曾进行过有益的探索 。 “目前广州市还没有相对合适的类似服务” , 高文文说 , “这些过渡性照料支持资源 , 可以帮助不太适宜照料孩子状态下的家庭以阶段性缓冲和帮扶 , 让孩子避免承受过多来自家庭内部的痛苦和压力;孩子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家庭做短期照料 , 也会得到比较好的生活体验 , 能够在关系中疗愈、改善一些他们的亲密关系” 。 这些 , 都是值得我们今后共同探索实践的方向 。
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组成单元 。 很多时候 , 家庭对社会的理解观念并没有及时改变 。 以广州市社会支持系统为例 , 随着近些年来政府方面的不断投入 , 无论是民政、卫生、政法委还是残联 , 都有一些资源在 。 然而 , 服务对象所在的家庭对精神障碍的观念还未有明显改变 。 例如 , 许多家庭还没有看到政府或社会对精神障碍家庭更重视了 , 社会服务在加强 , 社会歧视也在逐渐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