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科院神经所研究员徐敏:睡掉人生三分之一,是在浪费生命吗?( 二 )


徐敏:比如我们知道了睡眠-觉醒调控的规律 , 就应该更好地去遵循它 , 这样才能拥有高质量的睡眠 。 具体来说 , 我们知道了睡眠受到体内生物钟的控制 , 而睡前看手机、早晨光线照射等都会通过影响生物钟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睡眠 。 那避免这些因素的干扰 , 按时作息来保持体内生物钟的规律运行 , 就是良好睡眠的关键之一 。 再比如 , 我们发现了下丘脑的泌素(hypocretin/orexin)系统对维持觉醒来说很重要 , 因为这个系统受损之后可能会导致嗜睡症的发生 。 那基于这个发现 , 就可以开发基于下丘脑泌素受体抑制剂的新型促睡眠药物 。
对话中科院神经所研究员徐敏:睡掉人生三分之一,是在浪费生命吗?
文章图片
-DionMBD-
实际中利用这些研究去解决睡眠问题的 , 目前似乎还很少 , 您觉得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这些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呢?
徐敏:近十年来 , 睡眠领域的一大进展是揭示了调控睡眠-觉醒的众多神经环路 , 而这些神经环路的发现似乎也没有解决多少实际的睡眠问题 。 在我看来 ,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 一方面 , 科学研究在很多情况下是循序渐进或者螺旋上升的 , 在转化应用前不可避免地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 。 另一方面 , 与分子层面的研究相比 , 环路层面的研究在转化时往往面临更大的挑战 。 当我们发现了某个分子靶点 , 我们可以相对熟练地针对这个分子开发特定的药物;但当我们发现了某个环路靶点 , 我们目前还很难通过无创的手段来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调控 。
对于环路研究转化难的痛点 , 我也在思考一些解决方法 。 第一 , 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开发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手段 。 第二 , 我们可以把环路水平与分子水平的研究结合起来 。 例如 , 我们可以寻找睡眠调控关键环路的特异分子靶点 , 继而通过特异调控局部分子来实现环路的特异调控 。 目前我们研究神经环路常用各种神经肽作为标记 , 其优势之一就是利于后期针对神经肽进行药物研发 。 第三 , 尽管近十年来环路水平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 , 我们还是要对分子水平的研究重新重视起来 。 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睡眠-觉醒的调控本质上是分子水平的调控 , 我们可能需要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 。
这些发现能否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睡眠障碍?
徐敏:睡眠障碍在现代社会非常普遍 , 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就是失眠 。 据统计 , 我国有近40%的人曾遭受失眠的困扰 。 我认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不是因为患有顽固的慢性失眠 , 而是因为缺乏科学睡眠的基本知识 。 这也是我作为一个睡眠基础研究工作者 , 在研究睡眠前沿问题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睡眠科普的原因 。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工作和科普活动 , 能让更多的人拥有更加高效健康的睡眠 。
您觉得我们还需要多久才能高效、程序化治疗这些睡眠障碍呢?
徐敏:这个不容易预测 。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 , 我个人觉得5-10年内应该会出现基于已有睡眠-基础研究成果的一些技术手段 , 帮助我们提高睡眠质量 , 缓解某些睡眠障碍 。 真正的突破性解决方案还要依赖睡眠基础研究的重大进展 , 我猜这个时间可能需要10-20年 。
您觉得在科技足够发达的未来 , 人类是否能够改造自己的睡眠 , 使得我们对于睡眠的形式和需求更加灵活呢?
徐敏:我觉得还是很有可能的 , 虽然我们不太可能做到完全不睡觉 。 当我们对大脑调控睡眠-觉醒的机制有足够多的理解之后 ,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提高睡眠的质量和效率 , 来缩短睡眠时间 , 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工作、学习、或者享受生活 。 另一方面 , 我认为一个潜在方向是实现更加灵活的睡眠管理 。 比如 , 由于工作或者其它需要 , 我们在某个时间段不能去睡觉 , 这样的话 , 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药物或其它手段 , 让我们的睡眠时间后移 , 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再“补觉” 。 其实 , 这和现在很多朋友喝咖啡提神是一个道理:我们工作的时候困了 , 但又不能立刻去睡觉 , 所以就通过咖啡因暂时提提神 , 到晚上再去睡觉 。 但与喝咖啡提神不同的是 , 在未来更加灵活的睡眠管理中 , 它的效率会大幅度提高 , 副作用也会大大降低 。 但这些都依赖于我们对睡眠-觉醒调控机制的进一步理解 , 依赖于我们睡眠基础研究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