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 - 中药百科

野槐、山槐、白茎地骨、地槐、牛参、好汉拔、川参、水槐 。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为传统中药,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为2010年版《中国药典》第一部收录 。

苦参原植物
苦参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功效,对热痢、便血、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有良好作用;外用皮肤瘙痒、滴虫性阴道炎也有很好的疗效 。到2014年为止,从苦参中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黄酮、木脂素、三萜皂苷、酚酸和少量的苯丙素类及长链脂肪酸类,而生物碱类和黄酮类被认为是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 。开发的单复方药有:苦味健胃剂,复方苦参注射液等 。苦参分布于中国大陆、俄罗斯、日本、印度和朝鲜等地,在我国主产于河北北部,河南西部,山东南部以及安徽、湖北、贵州与等地 。随着苦参在医药、日用品和消毒剂以及生物农药领域应用的日益广泛,对中药苦参的需求量逐年增大 。

鲜苦参根【药材性状】正品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 。
本品呈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 。长10-30cm,直径1-2cm 。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具纵皱纹及横向皮孔 。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 。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可见同心环纹 。气微,味极苦 。

苦参

苦参片及苦参横切面
主要混淆品山络麻:为瑞香科植物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 (Linn.) C. A. Mey的干燥根 。本品根呈圆柱形,不规则弯曲,弯曲处具深横沟,下部多分枝,有须根 。表面灰褐色全株有明显扭曲的纵皱纹及沟纹,皮孔横长明显突出,棕黄色,弯曲处有横裂纹,露出棕黄色纤维 。破裂处栓皮外翘,露出棕黄色内皮,有细长须根 。质坚韧,难折断 。切断面有强韧纤维,黄白色,具微细的放射状纹理 。味苦寒 。有毒,嚼之舌有持久的灼热感 。

山络麻主要伪品古羊藤:为萝藦科植物马莲鞍Streptocaulon griffithii Hook. F.的干燥根 。本品呈长圆形,稍弯曲 。上部稍粗大,下部渐细 。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稍显粗糙,有瘤状突起和不规则皱纹及裂纹 。外皮较厚,不易剥落 。药材多呈扁椭圆形片状,较细的根为长短不一的段,片的直径为0.5-2cm,厚2-5mm,折断面不平,断面皮部类白色,较厚,稍带粉性,可与木部剥离 。木部微黄色,约占横切面的3/5,射线纤细,放射张;导管显著,呈小孔状 。气微,味苦 。

古羊藤刺果甘草:为豆科植物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n.的干燥根及根茎 。本品根茎呈圆柱形,长16~25cm,直径0.3~1.5cm,表面及棕色,具纵横纹及横向皮孔,横断面皮部灰白色,木部浅黄色,约占半径的3/5~5/7,中心有小髓,质坚硬,气微弱,微苦涩 。根较细,无髓,其余与根茎相同 。

【苦参 - 中药百科】刺果甘草【采收加工】采收:野生品于秋季挖根,栽培品于栽培2-3年9-10月采根 。在秋后或早春新芽未出土前,将全株挖起,按根的自然生长情况,用刀分割成单根 。加工:去掉茎基、支根,晒干或烘干;也可切片晒干加工成苦参片炮制工艺:取原药材,除去残留芦头及杂质,按大小分档,洗净,略浸,润透,切厚片,干燥 。1.制炭 取净苦参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焦黄色,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2.麸制 将锅烧热后,加入麦麸与苦参片,或先炒麦麸,至冒烟时,再加入苦参片炒至黄色,筛去麦麸即可 。每苦参片500g,用麦麸90g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用法用量】4.5~9g 。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商品规格】统装 。干货 。根呈圆柱形,下部常分叉,长10-20cm,直径1-2.5cm 。表面棕黄色至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线形皮孔,栓皮薄,常破裂外卷,脱落处显黄色 。质坚韧,断面粗纤维性,黄白色 。气微,味极苦 。无杂质、无虫蛀、无霉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