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唐·杜甫《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 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 , 抒写了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赞美之情 。
说到节气 , 雨水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 。 “雨水”的到来寓意着天气回暖 , 降水量开始逐渐增多了 。
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文章图片
今年的雨水节气不仅降雨 , 还大降温 , 寒中挟湿 。 正所谓:“春回大地挟湿气 , 脾胃最易受侵袭 。 ”因此 , 雨水养生 , 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
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文章图片
养生重点
一、防倒春寒
雨水节气期间 , 空气湿度增大 , 气温偏低 , 而且寒中有湿 。 不少人在早春时节会穿着裙装、轻薄的衣服 。 其实 , 这种穿着其实对身体有不利影响 , 暴露在外的肢体会因为风寒的侵袭而出现发凉麻木、行动不灵、酸痛等不适 , 特别是膝关节外皮下脂肪少 , 缺乏保护 , 对冷空气的侵袭较为敏感 , 受寒后更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 , 久之甚至会引发关节的问题 。
因此 , 春天在穿着上 , 大家还是要注意保暖 , 以“捂”为主 , 使身体渐渐适应新的气候变化 。
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文章图片
二、防湿邪
湿邪根据产生的原因 , 可以分为内湿和外湿 , 若不小心感受了湿邪 , 应及时祛除 。 感受外湿 , 与潮湿的气候环境有关 , 初受湿邪 , 邪未深入 , 可从表而解 。 如喝杯温热的红糖姜枣茶、泡个热水脚使微出汗对祛除外湿有不错的作用 。 同时 , 还要注意防止内湿 。 内湿的产生主要与脾胃的运化失调有关 。
因此 , 雨水养生 , 调理脾胃很重要 。 雨水多湿冷天气 , 不要用冷水洗澡 , 洗头后要及时吹干 , 以免湿邪内侵 , 导致关节肿痛和头痛 。
三、调理脾胃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 , 脾五行属土 , 喜燥恶湿 , 最易为湿所困 。 雨水节气多雨、多湿 , 且春属木 , 易克脾土而伤脾胃 。 调理脾胃可以适当食补 , 调畅情志 , 配合适量运动 。
因此 , 雨水养生 , 应重视调养脾胃 。 调养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有益健康 。
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文章图片
四、适当锻炼
“春困秋乏夏打盹 , 睡不醒的冬三月” , 春困发生的原因 , 除了冬春之交气候变化 , 也还与人们冬天运动较少有关系 。 长时间不运动 , 会使血液循环量减少 , 大脑的供血自然也就不足 , 困乏感随之而生 。 经过一冬的蛰伏 , 早春时节的运动也不宜太剧烈 。 适当的运动 , 一则动能生阳 , 二则汗能排湿 。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 , 春练更要科学合理 , 有针对性 , 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保健养生功法就比较适合 。 这些缓慢柔和的运动既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 又能改善内脏、神经及肌肉的功能状态 , 增强内脏的功能 。 老年人如果不能记齐整套动作 , 不必强求 , 只要做到舒展、缓慢地动起来 , 对提升自己身体素质就会有很大帮助 。
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文章图片
五、省酸增甘 , 宜平忌燥
民间对雨水时节养生有“春七十二日 , 省酸增甘 , 以养脾”的说法 。 一则酸味入肝 , 会使得肝气更旺;二则酸性收涩 , 不适合春天的生发之气 。 此时食用山药、芋头、薏仁、小米、绿叶菜、猪肝等有养肝补脾的作用 。 饮食上少酸多甜 , 可选择韭菜、百合、山药、荸荠等 。 《千金月令》中说“正月宜食粥” , 用芡实、莲子、山药煮粥以健脾利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