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走进手术室:人工心脏救命!广州完成首例粤产新型装置植入

辅助|走进手术室:人工心脏救命!广州完成首例粤产新型装置植入
文章图片

医院手术室是大众眼中的陌生地带 , 手术室内医生的工作情况很少被大众所熟知 , 手术室外家属们复杂的心理状态也很少被记录……手术室的一道门 , 将里外分割成了两个世界 , 这道门聚集了焦急等待的目光 , 也承载了无数医学工作者的追求与付出 。
南方都市报推出“走进手术室”专题策划 , 聚焦无影灯下的医护人员 , 用文字、影像、视频记录白衣天使们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手术室内外的温情故事 。
如果不是听诊器还有嗡嗡的轰鸣声 , 今年54岁、已经活动自如的蔡女士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心脏里还有一颗“机械芯” 。
曾经重度心衰的她 , 生命垂危 , 偏偏她并不适合心脏移植 。
而正是这颗每分钟转速过千、泵血接近两升的“机械芯”的辅助 , 为即将停摆的心脏加上了动力泵 , “人工心脏”让生命得以延续 。
辅助|走进手术室:人工心脏救命!广州完成首例粤产新型装置植入
文章图片

辅助|走进手术室:人工心脏救命!广州完成首例粤产新型装置植入
文章图片

人工心脏工作原理 。 资料图片
近日 ,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黄劲松主任带领团队成功将一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 由广东企业研发的全球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Corheart6左心室辅助装置 , 植入她的心内 。 蔡女士成了广州地区第一个应用到这一系统的心衰患者 , 逐渐告别心衰并康复出院 。
难题
重度终末期心衰患者 偏不适合心脏移植
心脏在整个血液循环系统中 , 充当着动力马达 。 每分钟数十下的搏动 , 将人体的血液经动脉泵往全身 , 又经静脉系统回收到心脏 , 如此循环往复 。 而心衰(心力衰竭) , 就像是一个动力充沛的马达变得“有气无力” , 属于心脏疾病的“晚期” , 被称为“心脏病里的癌症” 。
和其他终末期器官衰竭首选器官移植一样 , “换心” , 是心衰晚期的病人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 但因供体心脏缺乏 , 很多患者在等待的过程中逝去 。 因此 , 人工心脏——也就是“心室辅助装置” , 是一个非常优越的替代选择 。 正是基于此点 , 基础医学、材料学、心血管外科专家们一直在开发类似的人工心脏 。
辅助|走进手术室:人工心脏救命!广州完成首例粤产新型装置植入
文章图片

黄劲松主任团队完成了首例广东产人工心脏植入 。
只是国外开发的那些系统非常昂贵 , 动辄数十万欧元 , 并非每个心衰患者都能承受 , 我国并没有引进、上市 。 得益于我国科技研发、生产实力的不断提升 , 国内不少企业也瞄准了这一领域 , 并加速研发了不少完全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心脏 。 其中 , 由深圳核心医疗研发的Corheart6左心室辅助装置 , 就是目前全球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产品 。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 , 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阶段 。
得益于此项临床研究 , 重度心衰患者蔡女士的生命轨迹得以彻底改变 。 54岁的她在一年前出现胸闷气喘、心悸的症状 。 5个月前 , 她感觉胸闷 , 气促加重 , 于2021年8月来到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 。
【辅助|走进手术室:人工心脏救命!广州完成首例粤产新型装置植入】入院后 , 检查结果显示蔡女士全心扩大 , 左室心尖血栓形成 , 重度三尖瓣返流 , 中度肺高压 , 呈现心衰迹象 。 常规的操作 , 蔡女士需要进入心脏移植等待系统 , 等待接受心脏移植 。 可偏偏她属于那种不适合接受移植 , 移植后排异风险极高的人群 , 器官移植成为禁忌症 。 如果没有合适的左心辅助系统 , 她的生命将进入倒计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