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额|初学CT诊断,避免漏诊误诊的小窍门

2019年的原创文章
1
漏诊了?Why?
记得我刚刚进入影像科,漏诊是经常发生的事,经由高年资医生提醒才发现,觉得其实挺简单的问题,当时为什么没有发现漏掉了呢?
最近我在回顾经典病例时,发现即便主治医生的级别也还是经常发生漏诊的情况,比如腹部CT平扫时漏诊了肠壁增厚导致的肠癌,颅脑CT平扫时漏诊了脑膜瘤,胸部CT检查时漏诊了食道癌……
漏诊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 阅片时注意力第一时间被明显的病灶吸引了,忘记观察其他部位的病变。比如发现肝脏有一个低密度影,注意力都被它占据了,忘记了观察肠道的情况;
2. 病灶与周边组织没有密度差,就是等密度病变。比如慢性硬膜下血肿,与脑实质等密度,脑膜瘤大部分也是与周围脑组织密度差别比较小;
3. 只观察常见发病部位,不关注少见发病部位。比如胸部CT只观察双肺组织,不观察纵隔、食道及心腔大血管等病变。
下面举例说明漏诊原因之一:
观察下图,有病变吗?如果有,病变在哪里?
定额|初学CT诊断,避免漏诊误诊的小窍门
文章插图
↓正确答案来了 ,你看漏诊了么?↓
定额|初学CT诊断,避免漏诊误诊的小窍门
文章插图
建议该患者进一步做MR检查,部分图像如下图:
定额|初学CT诊断,避免漏诊误诊的小窍门
文章插图
定额|初学CT诊断,避免漏诊误诊的小窍门
文章插图
定额|初学CT诊断,避免漏诊误诊的小窍门
文章插图
这例容易漏诊的原因就是顶部脑膜瘤与周围脑灰质CT图像基本等密度。
2
避免漏诊的小窍门
漏诊是件很严重的医疗事故,给患者及自己都会带来损失,这不是无知之错,而是无能之错。前者避免,而后者无能之错是不可以被原谅的,是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却没有正确使用导致的,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有效避免漏诊呢?
我试过许多办法,总结下来有一条最有效,我给它命名为:清单式阅片。灵感来自于一本好书《清单革命》,作者是美国的阿图·葛文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在纸上或在脑中把要观察的内容一项项列下来。起初建议列在一张纸上,逐一观察,观察结束一项内容再观察另一项,虽然开始有点慢,但是熟练后就很快了,能有效避免漏诊的情况,亲测有效。
比如观察胸部CT图像的清单:
1. 气管各级支气管
2. 肺纹理
3. 肺野密度
4. 胸膜
5. 纵隔间隙大血管、心腔
6. 食道
7. 胸壁各个肋骨、胸椎等骨质情况
8. 腋窝及胸壁软组织
9. 附见部分肝脏情况
观察结束一项,打个勾结束,开始观察下一项,能有效避免注意力分散等原因导致的漏诊。
希望你们也能试用一下,避免让大脑“自动导航“,惯性思维,带到坑里。
3
避免误诊的小窍门
记得前段时间同事一起吃饭闲聊,小A捶足顿胸后悔说,一患者的肝脏低密度影,他起初考虑肝癌,但经上级老师提示诊断是肝脓肿,他又看一遍,觉得也是支持肝脓肿的诊断的,他又复盘了诊断思路,但当时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呢?是啊,他不是没有掌握这个疾病,只是由于先入为主的暗示,第一印象觉得就是肝癌,然后把各种征像牵强的代入,而忽略了另一种可能。
导致误诊的原因很多,同病异影,异影同病,还有自身因素比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认识的疾病谱不广泛,疾病的征像认识不足等等。所以首先我们要认真打好基础,比如解剖、病理及各系统疾病等基本知识。当然,这个提升过程是比较缓慢的,甚至是需要终身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