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籍到电影,面对抗生素耐药,他们为什么都在谈噬菌体?

近期国外发行了一部名为《我灵魂中的盐》(SaltinMySoul)的电影 , 其上映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噬菌体和抗生素耐药性研究筹集资金 。
从书籍到电影,面对抗生素耐药,他们为什么都在谈噬菌体?
文章图片
电影海报
这部电影分享了一名已逝的年轻女性 , 马洛里·史密斯(MallorySmith)的故事 。 她因患有囊性纤维化而饱受折磨 。 通过视频和日记 , 她记录了自己的日常 , 然而其家人直到她因耐多药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去世后才知道这些 。 为了治疗耐药菌感染 , 马洛里不得不冒险尝试接受了噬菌体治疗 。 后来她的尸检结果显示 , 噬菌体疗法已经开始起效 , 按预期杀死了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 但为时已晚 。
从书籍到电影,面对抗生素耐药,他们为什么都在谈噬菌体?
文章图片
马洛里·史密斯
噬菌体的历史
噬菌体 , 恰如其名 , 它的命名正是来自希腊语词汇''细菌吞噬者'' 。 噬菌体是一种可以感染细菌的病毒 , 有些会导致细菌裂解(分解) 。 噬菌体由法裔加拿大微生物学家费利克斯·德赫雷尔(FelixD.Herelle)于1915年首次发现 , 它曾短暂用于控制霍乱暴发 。 1934年 , 德赫雷尔与微生物学家乔治·叶利亚瓦(GeorgeEliava)在东欧国家格鲁吉亚建立了一个噬菌体研究所(现称叶利亚瓦噬菌体微生物及病毒研究所) 。 据说 , 噬菌体疗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德国军队使用 , 除此之外也曾被苏联和日本使用 。
从书籍到电影,面对抗生素耐药,他们为什么都在谈噬菌体?
文章图片
噬菌体
由于噬菌体的分离往往与泥浆和污水有关 , 这个缺点引发了人们对其纯度和安全性的一些担忧 。 随后青霉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奇迹般发现并开始商业化生产 。 抗生素的快速研发从1940—1960年开始 , 一直持续到现在 。 由于抗生素的崛起 , 在Eliava研究所和苏联之外的人们对噬菌体的兴趣逐渐减少 。 随着战后和麦卡锡时代的到来 , 噬菌体疗法被视为一种''非美国''的象征 , 并被认为与共产主义者有关 。
人们对噬菌体疗法重新燃起兴趣始于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日益关注 。 例如 , 耐多药不动杆菌已经广为人知 。 2000年代初 , 它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人中造成多例致命感染 , 以至于它被戏称为''伊拉克细菌'' 。
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斯蒂芬妮?斯特拉斯迪(SteffanieStrathdee)博士 , 曾经不顾一切地寻找噬菌体来拯救她的丈夫汤姆·帕特森(TomPatterson) 。 当时两人在埃及度假 , 其丈夫感染了耐多药鲍曼不动杆菌合并胆石性胰腺炎 , 由于脓毒症导致全身多器官衰竭 。 在多中心寻找噬菌体匹配后 , Patterson成为美国第一个接受静脉注射噬菌体的人 , 并在此后逐渐康复 。 他们在Ted-X演讲中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 并据此写了一本回忆录《完美捕食者》(ThePerfectPredator) 。
从书籍到电影,面对抗生素耐药,他们为什么都在谈噬菌体?
文章图片
从书籍到电影,面对抗生素耐药,他们为什么都在谈噬菌体?】书本封面
我国的噬菌体应用
在我国 , 噬菌体的应用也正在逐步探索 。 关于牙周病、皮肤和泌尿生殖道感染、烧伤感染和脓毒症治疗等研究均有相关论文发表 。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姜晶团队认为 , 噬菌体展示技术在新冠病毒的检测以及新冠肺炎的治疗和免疫预防中也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高占成教授2018年4月发表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的文章中这么写道 , “曾经的噬菌体疗法随着基因组学的兴起重新受到关注 , 逐渐成为新的应对耐药菌感染的策略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