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一次关键突围 铸就亚专业精品品牌( 二 )


但它的缺点同样突出:手术实施技术难度大 , 很考验团队“手艺” 。 一来 , 解剖方式颠覆了传统手法 , 需要对髋部的骨骼、肌群、神经等人体解剖结构重建认知;二来 , 因切口小 , 导致术中助理医生几乎看不到内部结构 , 但他承担关键一环:协助主刀进行复位 , 这客观上要求助理医生必须经验丰富且手法娴熟 , 换句话说 , “主刀+助理”的娴熟度和配合度决定着手术成败 。 受制于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 令国内不少同行欲尝又止 。
得益于亚专业及早细分 , 这支5人制骨科关节外科小组在科主任带领下对关节外科诸多学术难题进行钻研 , 10余年持续深耕 , 已日趋成熟稳健 , 正值“当打之年” 。 于是 , 全省率先引进便水到渠成 。
自此 , 科室精品项目又添一员 。 5年多来 , 该院累计实施微创关节置换手术300多例 。 该院被授予SUPERPUSH微创关节置换技术“中国培训中心” , 先后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家医院骨科团队的培训需求 , 截至目前3期精品培训班已培训结业上百人次 。
在另三个亚专业组 , 各自领域的技术难题也纷纷被“拿下” 。
以老年人极易出现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例 , 以往出现过患者因畏惧疼痛而保守治疗 , 长期忍受疼痛影响生活质量 , 或犹豫再三选择开放手术 , 创伤大恢复慢 。
为此 , 脊柱外科以微创化为导向 , 率先开展了“经皮微创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椎间盘镜手术”及“经皮椎体成形术” 。 据脊柱外科医生龙涛博士介绍 , “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患者十分友好 , 切口只有3-5毫米 , 无须缝针拆线 , 手术时间10来分钟 , 出血很少 , 大部分患者局麻下即可完成 , 麻醉风险小且疗效确切 , 术后患者疼痛可明显缓解 , 多数患者术后当天或第2天即可佩戴腰围保护下床活动 , 大大减少了卧床时间及卧床并发症 ,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减少家庭负担 。
在脊柱创伤方面 , 也常规开展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的植入 , 大大缩小了手术切口 , 使患者得以快速康复 。 在脊柱退变性疾病方面 , 如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 , 可以采用微创内镜的手术方式解决 , 手术切口小、软组织剥离少、创伤小、出血少、费用较低、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 , 术后第2天即可下床活动 。 目前这种手术方式治疗的年龄最小患者19岁 , 最大86岁 , 均取得了良好疗效 。
谈梯队
做好传帮带 梯队生态已建设成形
“以前是某些方面比较强 , 现在是团队整体强 。 ”在兰海看来 , 亚专业起步早的另一好处 , 是骨科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得到了充分成长 , 团队实力从单一强演变为整体强 。
为了让年轻医生早日独当一面 , 科主任多年前便从建章立制和身体力行做起 。
每天早上8∶00 , 第一住院部9楼骨科办公室 , 会准时出现20余位身穿白大褂的骨科医生 , 围在李开南教授身边进行早班交班 。 这场“早会”持续了10余年 , 除周末外从未间断 , 它既是交班会 , 又是一个日日常新的“临床培训班” 。
会上 , 病例分析成为重要环节 。 “每周四早会都固定下来 , 做手术方案讨论、病例总结分析 。 李开南教授亲自给大家上课 , 梳理一周典型病例 , 逐个对已实施手术的典型病例做分析总结 , 复盘手术方案 , 最后轮流发言讨论 。 这其中有太多干货 , 是我们年轻医生们的‘捞金时间’ 。 ”龙涛博士告诉采访人员 , 团队小伙伴在这样的传帮带氛围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 深受裨益 。
每周二 , 龙涛、胡正霞等“80后”医生们还另有早会任务 , 即轮流做20分钟的现场课题讲座 。 讲座内容围绕骨科基础展开 , 需结合自身实施过的手术和学术研究 , 要求必须理论结合实际 , 主要目的是给更年轻的新进医生分享临床经验和学术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