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一次关键突围 铸就亚专业精品品牌

本报采访人员 卢佳丽 供图 成大附院
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 , 骨科为四川省甲级重点专科 , 是名副其实的优势专业 , 早在2007年就获此殊荣 。 从那时起 , 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 , 门诊量攀升之势愈发明显 。 也是在这一年 , 骨科启动了亚专业分组 , 在骨科学科细分上走在了全市同级医院前列 。
在内部看来 , 这是一次基于需求端的自我突围 , 动力源于“跟上步调” , 解决患者日渐增高的就医需求 。
回望15年的发展不难看出 , 亚专业的及早推行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叠加效应 。 划分后的专业组 , 在细分专业持续深耕 , 嗅到了“微创化”先机 , 开始在全市同级医院较早启动骨科手术微创化的临床实践 , 为骨科高水平发展打开了通路 。
谈建设
王牌科室 , 快车道上的自我突围
“接诊量上来了 , 要从根本上解决患者需求 , 必须自我突围 , 跟上学科发展步调 , 才能持续赢得患者信任 。 ”谈及分组初衷 , 该院骨一科主任汪学军教授告诉采访人员 , 在综合研判患者需求和科室医师个人特长后 , 骨科的“自我突围”从分出四大亚专业开始 。
2007年 , 全科人员分组、优势诊疗项目初见雏形 , 17人团队分成关节外科、脊柱外科、上肢创伤科、下肢创伤科四大方向八个专业组 , 着力在微创关节置换术、脊柱内镜手术、关节镜手术、机器人辅助技术及经皮微创内固定术等特色领域苦练内功 。
先发优势在后来数年呈现出显著效果 。 15年来 , 科室出了不少“精品”临床项目 , 亚专业做出了品牌效应:2015年 , 率先将3D打印技术的术前计划运用于骨肿瘤保肢手术实践 , 完成全市第一例左侧股骨骨肉瘤患者的保肢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2016年 , 全市第一台“骨科机器人”在该院完成第一台手术;此外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微创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胫骨骨折固定术、微创骨盆骨折内固定手术、运用3D打印技术实施微创治疗等多个精品项目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 。
“以前是什么都做 , 细分之后走向精和深 , 每个医生深耕一个领域 , 每个亚专业都出了代表人物 , 患者更认可了 。 ”汪学军教授表示 。
作为科室元老之一 , 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兰海教授谈起骨科高水平发展历程来如数家珍 。 在他看来 , 骨科亚专业划分不仅起步早 , 还得益于“理念新” 。
他介绍说 , 作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临床技能名师、医院首席专家李开南教授领衔的团队 , 骨科向来是“技术控”云集之地 , 一直有攀登技术高峰的血统 。 另一方面 , 基于对发展趋势的提早预判 , 早在数年前 , “微创化”已成科室普遍共识 , 为骨科高速发展打开了通路 。
谈理念
屡次率先 , 用先进技术缓解病患痛苦
谈及先进诊疗技术的率先应用 , 微创关节置换术的引进是一个典型 。
2016年 , 全省第一例转子上入路(superpath)微创髋关节置换手术在李开南教授带领下在该院率先开展 。 由于启用了微创肌肉间隙解剖的最新技术 , 创伤面得以控制在一个6厘米的手术切口中进行 , 较以往缩小了一半多 , 病人出血量大大减少 , 真正实现了术后患者走出手术复苏室的场景 。 这样的大手术 , 病人术后可自行走出手术室 , 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 完全颠覆了患者及家属的固有认知 。
“这个技术在2010年后进入我国 , 我们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 。 ”主刀医生胡正霞博士告诉采访人员 , 其好处显而易见 , 创伤小、出血少、肌群在术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 。 对病人来说 , 既能减少痛感 , 又大大缩短了康复时间 , 是极大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