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级罕见病”支付困境如何破题?

绘图:杨佳
2月28日是第十五个国际罕见病日 , 今年的主题是“分享你的生命色彩” 。 2021年底 , 随着多款高值罕见病药物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 关于罕见病创新支付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 如何让罕见病患者“用得起药”?未来的药物研发和行业发展趋势如何?对于确诊人数在百人数量级的“超级罕见病”来说 , 高值药物应如何探索创新保障机制?从罕见病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 , 新药研发、药品可及性和医疗保障之间似乎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 , 而如何寻找其中的平衡点 , 成为罕见病多层次保障体系迈入2.0时代的重要命题 。
●南方日报采访人员 严慧芳
谁来为罕见病“买单”?
根据沙利文和疼痛挑战基金会发布的《2022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 , 全球罕见病患者已超过3亿 , 其中中国大约有近2000万患者与罕见病作斗争 。 罕见病患者面临“诊断难”“治疗难”“用药难”等多重困境 。 推动罕见病诊疗、药物研发以及保障体系的建立 , 已经是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的征途上不容忽视的挑战 。
“我曾接触过一名法布雷病患者 , 从孩童时期开始便出现肢体疼痛的症状 , 但一直无法明确病因 , 一直到十多年后出现肾脏损害等并发症才最终确诊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黄海威教授表示 。 罕见病诊断是横在患者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 业内有个说法是 , “罕见病医生比罕见病患者还罕见” 。 根据中国罕见病联盟对38634名医务工作者的调查 , 有近70%的医务工作者认为自己并不了解罕见病 。
罕见病由于患者人数少 , 大众认知低、专业医生少、涉及科室多 , 在诊疗方面面临诸多困境 。 以戈谢病为例 , 59%的患者曾被误诊过 , 70%的患者需要经过多家医院诊断才能确诊 , 近一半患者确诊时间至少一年 , 近六成患者确诊所经历的医院超过2家 。
作为戈谢病患者 , 1990年年仅2岁确诊的邹正涛 , 见证了中国罕见病诊疗以及医疗保障的发展 。
【中国|“超级罕见病”支付困境如何破题?】由于基因突变 , 邹正涛体内的葡萄糖脑苷脂贮积 , 形成“戈谢细胞” , 体征上表现为肝脾肿大 , 肚子异常突起 。 在中国 , 戈谢病的患病率约为1/50万—1/20万 , 非常罕见 , 当时邹正涛是北京第二例确诊的患者 。 经过多方打听 , 1994年 , 邹正涛的妈妈了解到一款戈谢病治疗药物“注射用伊米苷酶”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 。 两年后 , 邹正涛用尽各种办法用上了这款药 。 但用药需要持续终身 , 就在邹正涛一家为长期治疗而绝望的时候 , 世界健康基金会与药物研发企业启动了救助项目 , 对包括邹正涛在内的134名中国戈谢病患者提供无偿药品援助 。 但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罕见病患者而言 , 援助项目并不能为终身治疗带来长期保障;对于企业而言 , 患者人数少、研发成本高、市场培育成本高昂 , 如何找到鼓励未来研发的长期共赢之路也是关键 。
面对这些挑战 , 我国多地开始探索罕见病多层次保障体系 。 2005和2012年青岛将多种罕见病纳入了门诊大病保险和大病医疗救助;2015年 , 浙江宣布要“初步建立罕见病保障机制” , 2020年 , 浙江又通过专项基金将罕见病患者每年自付金额限定在了10万元以下 。 近些年 , 广东也推出普惠型商业补充健康保险“平安佛”“穗岁康”等 , 大大提高罕见病的保障水平 。
国家医保部门高度重视罕见病的用药保障工作 。 在2021年国家医保目录新增的74种药品中 , 就纳入了7种罕见病药品 。 其中 , 高值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实现“零的突破”——用于治疗法布雷病的阿加糖酶α用浓溶液和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 , 在未纳入医保前年治疗费用均在百万元级别 , 被称为“天价药” 。 以广州法布雷病患者为例 , 纳入医保后 , 经过“穗岁康”加患者援助项目报销 , 患者年自付费用从百万元降到3万元以下 , 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