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近160人护理组奋战在抗疫一线,同济医院尤春芳:“埋头做就是了,艰难时刻总会过去”

带领近160人护理组奋战在抗疫一线,同济医院尤春芳:“埋头做就是了,艰难时刻总会过去”
文章图片
在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 , 这几天 , 每天都有几百名市民出院出舱 , 返回家中 。
临别之际 , 大家把一句句真挚的感谢 , 化为便利贴上的一句句留言 , 医院的留言板被贴得满满当当 。 其中 , 有一条留言特别醒目:一次不一样的“旅行” 。
其实 , 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外科总护士长、医疗队护理组总领队尤春芳心里 , 此番和医护团队一起驻守、奋战在方舱 , 也同样是一次不一样的“旅行” 。
带领近160人护理组奋战在抗疫一线,同济医院尤春芳:“埋头做就是了,艰难时刻总会过去”
文章图片
本轮疫情发生后 , 这支医疗队先后辗转于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普陀区新曹杨方舱医院、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等多家方舱医院 。
尤春芳是一名有着17年党龄的资深党员 , 她所在的护理组中 , 90后护士占比近七成 。 在她的带领下 , 团队中先后有114位护士递交入党申请书 , 组成了8支党员突击队 , 有力地提升了整体战斗力 。
不到30小时收治1600余名阳性感染者
性格沉稳、业务过硬 , 尤春芳是一名资深护士长 , 但此番“进舱作战” , 对她来说却是“人生第一次” 。
3月22日深夜 , 一阵急促的微信提示音将尤春芳从梦中惊醒:“支援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 , 立即组队” 。 时间紧任务重 , 党员带头先行 , 很快 , 一支90人的护理队伍组建完毕 。 而后不久 , 这支队伍又增补至近160人 。
带领近160人护理组奋战在抗疫一线,同济医院尤春芳:“埋头做就是了,艰难时刻总会过去”
文章图片
尤春芳有丰富的临床护理与管理经验 , 考虑到此次要对战的是传播力极强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 进舱前 , 她特地向有援鄂经验的同行请教 , 只为将准备工作做得再充分一点 。
有个细节 , 很多人记忆犹新 。 正式开舱前 , 尤春芳专门增加了一份额外的工作——点床 。 医疗队所负责的H1舱占地面积大 , 尤春芳带着护理组走了近1小时细致地点出了1640个核定床位 , “走得脚底发软 , 但我们心里有了底气!”
3月27日 , 医疗队迎来首批阳性感染者进舱 。 彼时 , 正是上海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 。 “120救护车一部部驶来 , 从入舱口一直排到马路上 。 ”尤春芳立刻调动40名队员全部进舱 , 不到30小时 , 医疗队共收治1600余名阳性感染者 , H1舱满舱运转 。
穿上“大白” , 一种力量就自心底涌出
在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 , 尤春芳连着熬了好几个通宵 , 当流程终于理顺时 , 新的指令来了——转战新曹杨方舱医院 , 这是同济医疗队第一次以方舱医院筹建者和医疗队的双重身份接手新的方舱 。 在这里积攒下的经验 , 也为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的顺利开舱打下了基础 。
“埋头做就是了 , 艰难时刻总会过去 。 ”一个多月战斗下来 , 筋疲力尽几乎是所有人共同的感受 , 但乐观的尤春芳 , 总会用一句句鼓励人的话语 , 带着团队开启一次又一次“从零开始”的征程 。
带领近160人护理组奋战在抗疫一线,同济医院尤春芳:“埋头做就是了,艰难时刻总会过去”
文章图片
在方舱 , 入住者年龄不等、需求不一 , 如何尽可能照护周全?尤春芳的一番回答让采访人员印象深刻:团结“隐形战友” , 和“大白”一起战斗 。
“隐形战友” , 正是方舱中的志愿者们 , 他们中的很多人 , 最初入住时其实都是感染者 。
日前 , 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内年龄最小的方舱志愿者——9岁的小词与“大白”们告别 , 和妈妈一起出舱了 。 “每天上好网课后 , 小词总会穿梭于方舱内 , 帮着其他志愿者一起分发餐食和饮料 。 ”尤春芳说 , 包括年幼的小词在内 , 穿着志愿者马甲的一抹抹红色身影 , 是方舱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