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对巧克力的喜爱也是惊人的,看看巧克力是怎么传入欧洲的

欧洲人对巧克力的喜爱也是惊人的,看看巧克力是怎么传入欧洲的】巧克力 , 这种由可可豆制成的美味食品 , 自16世纪走出中美洲后现在已经风靡世界 。 巧克力食品 , 包括冲泡的可可饮品、固体的巧克力块以及其他各种各样巧克力口味的零食和甜点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 。 据统计 , 全世界每人每年平要消费0.9公斤的巧克力!
但或许和一些人印象中不同 , 21世纪巧克力生产、消费的中心阵地并不是有着众多巧克力品牌的美国 , 而是欧洲 。 欧洲是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制造商和出口市场 , 有着雀巢、瑞士莲、费列罗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巧克力品牌 。 2019年欧盟和英国共生产了390万吨的巧克力产品 , 欧洲巧克力市场的价值约为460亿美元 。
欧洲人对巧克力的喜爱也是惊人的,看看巧克力是怎么传入欧洲的
文章图片
欧洲人对巧克力的喜爱也是惊人的 。 欧洲人均年巧克力消费量约为5公斤 , 是世界标准的五倍多 。 德国是全世界巧克力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 每年每人平均要消费11公斤的巧克力 。 瑞士以人均9.7公斤位居第二 。
为什么欧洲 , 这个既不是巧克力故乡 , 也不种植可可树的大洲会成为全球巧克力中心呢?下面 , 我们就来讲讲欧洲巧克力史 , 看看巧克力是怎么传入欧洲 , 风靡欧洲的 。
欧洲人对巧克力的喜爱也是惊人的,看看巧克力是怎么传入欧洲的
文章图片
欧洲著名巧克力品牌
巧克力(可可)的原产地是中美洲 。 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1750年 , 墨西哥湾沿岸的奥尔梅克人就已经会制作巧克力了 。 公元400年左右 , 玛雅人已经开始喝可可饮品 。 等到欧洲人踏足美洲前的15世纪 , 中美洲的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已经享受可可饮品一千多年了 。 只不过那时的可可苦味还很重 , 所以阿兹特克人喜欢加上花瓣、蜂蜜、香草甚至辣椒和胡椒饮用 。
阿兹特克雕像 , 《拿着可可豆荚的人》
1502年 , 哥伦布第四次前往美洲 , 也是在这一次他遇到了可可豆 。 不过这次“遇见”很不光彩——哥伦布和船员偷走了当地人的独木舟 , 而这个独木舟里装着可可豆 。 虽然以上说法存疑 , 但不管过程如何 , 哥伦布最终还是把巧克力带回了西班牙 。 这也是巧克力第一次出现在欧洲 。
但此时的巧克力饮品还远不是我们现在这种甜甜热热的巧克力 。 那时的中美洲土著人会把可可豆烤制、磨碎 , 然后加上辣椒、水、玉米面等东西 , 在不同的大锅里反复倒 , 最后产生一种有着厚厚泡沫的饮料 。 当地人管这种饮料叫“xocolatl” , 意思是“苦水” 。 而且可可非常珍贵 , 甚至可可豆被看做是一种货币 。 所以当地人不会把可可当做日常饮品 , 而是用作仪式、治病、消暑等等 。
欧洲人对巧克力的喜爱也是惊人的,看看巧克力是怎么传入欧洲的
文章图片
玛雅陶瓷上画着装着泡沫巧克力的容器
所以当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时 , 热情好客的土著会奉上一杯可可 , 表示他们对外来者的欢迎与尊重 。
但欧洲人对这种又苦又黑 , 还会冒泡的黏糊糊黑色饮品很是不习惯 。 当危地马拉人向意大利冒险家吉罗拉莫·本佐尼赠送了一杯可可饮料时 , 本佐尼厌恶地声称这种饮品只适合给猪喝 。 即便过了一百多年 , 到16世纪后期 , 西班牙的传教士还是这么描述巧克力的:
“这种可可的主要产品是一种他们叫做“巧克力”的调和物 。 巧克力可真是疯狂的东西 , 那片大陆上的人对其倍加珍惜 , 不习惯的人则恶心反胃 , 因为巧克力顶上的那层沫沫就像大粪一样冒着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