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株成林”青海东部门户引种“桃花源”致富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以株成林”青海东部门户引种“桃花源”致富
文章图片
图为果农修剪嫁接苗成活后的多余桃枝 。 石延寿摄
图为果农修剪嫁接苗成活后的多余桃枝 。 石延寿摄
中新网西宁5月6日电题:“以株成林”青海东部门户引种“桃花源”致富
作者李隽石延寿
6日清晨 , 在地处甘青两省交界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 马场垣乡的千亩桃园里 , 下川口村民武金环提着水桶为新栽植的桃树苗“补水” , 她的帽子和身上落满了粉红的花瓣 。
“我家原来有3亩苹果园 , 1亩在桃花源里 , 一年亩均收入有1万多元 。 今年赶上桃树改良补植补栽的项目 , 我就新栽了2亩桃树 , 这几天太阳大 , 我来看看有没有缺水的苗子 。 ”武金环说 。
“以株成林”青海东部门户引种“桃花源”致富
文章图片
图为游客在景区拍照留影 。 石延寿摄
民和县是青海的农业大县 , 有青海“瓜果之乡”的美誉 , 地处黄河、湟水谷地 , 气候温润 , 是青海省春播最早的区域 。 也曾是国定贫困县 , 全县63.29万亩的耕地六成以上在干旱山区 。 而位于下川口垣上的千亩桃园 , 是民和的一张“金名片” , 每年四月桃花烂漫 , 桃林下不仅有忙碌的村民 , 更多的是来自四方的上万名赏花游客 。
下川口村果花会非遗传承人包吉元介绍 , 桃树并非当地的土生树种 , 是他们的先祖在大明洪武年间从陕西迁来此地落足生息 , 每年借助回陕西祭祖之机 , 一株一株带回来的 。
“起初 , 这些桃树栽植在自家的房前屋后 , 后面数量多了 , 逐渐栽植到沿湟水河边 , 以至向下川口垣上发展延伸 。 ”包吉元说 , 以前先辈们种这些桃树、梨树 , 并不是用来供人赏花的 , 而是村民养家糊口的“饭碗” 。
“以株成林”青海东部门户引种“桃花源”致富
文章图片
图为桃树林间劳作的村民 。 石延寿摄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在马场垣乡的下川口垣上桃树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500多亩 , 每年桃花盛开都会有众多“城里人”来赏花踏青 , 下川口桃花旅游资源崭露头角 。 随着一年年赏花人气的增加 , 当地将千亩桃园打造升级为旅游景区——桃花源 , 村民都说这里也是他们幸福生活的“桃花源” 。
早在2001年 , 民和县成功举办了首届桃花节经贸洽谈暨物资交流会 。 按照“桃花搭台 , 旅游伴奏 , 经贸唱戏”的思路 , 连续成功举办了13届 , 每年都吸引客商前来考察对接、洽谈签约 。 2013年4月在第十三届桃花节经贸洽谈暨物资交流会上 , 民和县邀请省内外52家企业、9家商会来参观考察、洽谈项目 , 其中7个招商项目成功签约 , 总投资达118.4亿元 。
一株株桃树 , 在游客的眼里的风景 , 而在当地村民的眼里那是“口粮田” , 每年秋季 , 那挂满枝梢的脆甜桃子就是农民辛苦一年的“收成” 。 村民在花林下辛苦 , 每年有上万元的桃子收入 。
马场垣乡乡长罗吉才介绍 , 今年依托桃花源景区特色桃产业改造提升项目支持 , 新栽植了4000多株桃树 , 包括秦王、阿部白、中油8号、中油16号、中油18号、黄蜜桃0号、黄蜜桃2号7个特色桃树优质品种 。 在景区现有桃园基础上改造桃树品种及补植补栽桃树3.15万株 , 约750亩 。
“桃树每亩年产量按2500公斤、每斤4元计算 , 年亩均收益预计有2万元 , 那么750亩新增桃园年收益预计能达到1500万元左右 。 ”罗吉才说 , 下川口很多村民也看好桃园改造升级项目 , 都参与到品种改良的实践行动中了 。
年过花甲的村民下川口村民李莲说:“在桃花源里 , 我有4.7亩的果园 , 其中1.8亩苹果园每年收入有1.8万元 。 但时间长了 , 果树老化 , 产量品质都下降 , 卖不上好价钱 。 今年有桃树改良项目 , 我也想种两亩桃树 , 就是苗子没轮到 , 就先嫁接了新品种 , 桃树秋天了再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