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残原因第二,令人炸裂的偏头痛!

摘要:根据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 , 头痛是全球最普遍和致残的疾病之一 , 包括一般性头痛、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 , 其中偏头痛的患病率更是不断增加 。 偏头痛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 , 其危害性等同于老年痴呆和严重精神疾病 。
根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 , 仅偏头痛这一种头痛类型就在致残原因中排名第二 , 在50岁以下女性中排名第一 , 这些数据足以看出偏头痛的危害性 。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疼痛科主任曾提醒 , 偏头痛不能忍 , 当其已经影响到生活和工作时 , 需要及时就医 。
每年全球有52%的人患头痛
其尤为偏爱女性
由挪威科技大学流行病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总结了在1961年至2020年间发表的流行病学头痛研究 , 发现全球有52%的人患有某种形式的头痛疾病[1] , 相关研究成果以“Theglobalprevalenceofheadache:anupdate,withanalysisoftheinfluencesofmethodologicalfactorsonprevalenceestimates”(图1)为题 , 发表在TheJournalofHeadacheandPain上 。
致残原因第二,令人炸裂的偏头痛!
文章图片
图1研究成果(图源:[1])
致残原因第二,令人炸裂的偏头痛!】在这项研究中 , 研究人员通过文献检索获取了357篇截至2020年发表的部分关于头痛患病率的研究论文 。 通过资料汇总分析 ,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 , 在全球范围内 , 头痛疾病的总体患病率为52% , 其中偏头痛的患病率为14% , 紧张性头痛的患病率为26%[1] 。 作者还指出 , 每天全球有15.8%的人正在遭受头痛困扰 。
此外 , 研究人员还发现:
所有头痛类型在女性群体中更常见 , 而偏头痛在两性之间的差异最大(女性患病率为17% , 男性患病率为8.6%);
女性更容易将头痛报告为持续性健康问题 , 6%女性表示自己每个月头痛会持续15天甚至是更久 , 而相比之下 , 出现同样情况的男性只有2.9% 。
挪威科技大学的神经学家拉尔斯·雅各布·斯托夫纳表示:“头痛疾病的流行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 ,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 , 通过预防以及治疗手段 , 减轻这一疾病负担 。 为了评估这些措施的效果 , 我们必须做到有效监测不同社会中的发病率和负担 。 ”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与常见诱因
1.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血管学说
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的症状是由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导致 , 其主要依据是偏头痛发作时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改变 , 如五羟色胺(5-HT)[2] 。 但是 , 这种机制对于偏头痛的其他特征 , 如单侧性、先兆及伴随症状等不能完全解释 。 再加上托托吡酯、丙戊酸盐等一系列非血管药物的有效运用 , 血管学说受到质疑 , 偏头痛已不再是简单的“血管性头痛”[3] 。
●皮质扩散抑制(CSD)学说
CSD实质是一种电生理现象 , 由大脑皮质局部神经元兴奋引起神经元过度去极化 , 并且过度去极化波扩散现象从局部向周围扩散 。 随着CSD的提出 , 很多学者开始认为偏头痛的血管变化是继发于神经细胞功能紊乱 , 通过观察偏头痛发作时一些特定脑区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 证实血管变化继发于神经变化 ,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开始逐渐转入外周和中枢的痛觉通路研究[2] 。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TVS)
TVS学说认为 , 偏头痛的发生是因为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镇痛系统功能缺陷 , 再加上内外刺激引起 。 当三叉神经受刺激时 , 可以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 , 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等 , 进而导致血浆成分外渗、血小板激活以及血管扩张等[2] 。
2.偏头痛的常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