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降阶抗栓降低使用抗栓药物的出血发生风险?韩雅玲院士:降阶抗栓需精准、动态、个体化地评价

融媒体采访人员黄晶
“以前国内心血管大会上的冠脉介入领域新进展论坛 , 我们只能讲国外的研究 。 ”5月14日 , 中国临床心血管病学大会在线上召开 , 在冠脉介入新进展论坛上 , 论坛主持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表示 , 现在不同了 , 国内多项重磅研究相继发布 , 让中国心血管界在冠脉介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 鉴于此 , 论坛特邀研究的领衔者分享研究的精髓 。
如何通过降阶抗栓降低使用抗栓药物的出血发生风险?韩雅玲院士:降阶抗栓需精准、动态、个体化地评价
文章图片
与会专家合影
韩雅玲:降阶抗栓需精准、动态、个体化地评价如何通过降阶抗栓降低使用抗栓药物的出血发生风险?韩雅玲院士:降阶抗栓需精准、动态、个体化地评价
文章图片
韩雅玲院士
近期 , DominickAngilillo等发表的新研究证实 , 抗栓药物的获益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前几个月内降低缺血风险;但随着时间推移 , 在缺血稳定的情况下 , 患者的出血风险可能会逐渐增高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教授韩雅玲表示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在冠脉介入后获益良多 , 可降低支架相关缺血事件风险 , 减少心血管缺血事件复发及其不良预后发生风险 , 以及预防全身其他器官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缺血事件 。 据此 , 把握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无疑是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获益与否的关键 。
所谓降阶治疗 , 是指治疗强度由强至弱的转换 , 随着血栓风险的降低 , 适时、适度地降低抗血小板治疗强度 , 以降低出血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如何“降阶”已然成为当今冠心病抗栓领域的热点问题 。
长期以来 , 韩雅玲院士在抗血小板治疗领域进行了持续的研究 。 她指出 , 早期P2Y12抑制剂单药治疗 , 对大多数患者而言可以减少出血 , 但不影响缺血的获益 。 由韩雅玲院士担任中国区主要研究者(PI)的TWILIGHTCHINA研究证实 , 单药抗血小板12个月使临床相关出血事件风险降低44% 。 此外 , 韩雅玲院士完成的OPT-PEACE研究证实 , 6~12个月单药抗血小板治疗对消化道黏膜的损伤要小于双抗治疗 。 对于缺血与出血双高危的患者 , 韩雅玲院士开展了OPT-BIRISK研究 , 以观察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9~12个月后 , 由双抗转为单药继续治疗9个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该研究结果预计在2022年底发布 。
韩雅院士表示 , 未来降阶抗栓策略目标 , 必须是精准、动态、个体化地评价患者缺血与出血的危险程度 , 对抗栓药物的多与少、强与弱、长与短进行动态调整 , 使患者净效益最大化 。
杨跃进:通心络或将破解冠脉再灌注国际难题如何通过降阶抗栓降低使用抗栓药物的出血发生风险?韩雅玲院士:降阶抗栓需精准、动态、个体化地评价
文章图片
杨跃进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介绍 ,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致命性高的危重急症 , 其发病机制明确 , 冠脉急性闭塞导致的心肌坏死 , 首选冠脉再通治疗 , 以挽救缺血的心肌 。
“但冠脉大血管开通不等于心肌组织再灌注 , 心肌无复流、再灌注损伤等难题如影随行 , 困扰着手术医生 , 影响手术预后 , 也成为当今再灌注治疗时代的国际性难题 。 ”杨跃进教授表示 , 无复流与微血管“堵塞”有关 , 但其核心机制尚不清楚 , 而经过我们的系列研究表明 , 通心络胶囊或可成为解决这一国际难题的通行证 。
“开始打动我的是通心络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 ”基于通心络的作用机制及前期研究 , 杨跃进教授开展了“通心络对AMI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范围和坏死范围的影响”的基础研究 。 结果证实 , 与对照组相比 , 无再流区心肌范围从82.3%降至24.9% , 心肌坏死范围从98.5%降至79.9% 。 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 通心络胶囊可以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PKA)通路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磷酸化和活性 , 提高内皮间连接蛋白表达 , 调节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 , 进而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