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如何守护心理健康“绿码”(大健康观察)( 三 )


从5个感官入手抚慰身心 , 切勿讳疾忌医
采访人员:普通人如何走出沮丧等负面情绪?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刘竞:我们要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 , 不要等到出现问题才去关注心理健康 。 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 , 出现一些焦虑抑郁的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 , 千万不要因为焦虑而焦虑 。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积极调整:维持规律的生活起居;健康规律的饮食 , 避免饮用过量的咖啡、酒;坚持睡眠规律 , 确保充足的睡眠;加强和朋友家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与归属感 , 强化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
在外界不断变化时 , 我们需要观照自己 , 对自己的身心有更多的觉察 , 当觉察到情绪波动或者轻微的躯体不适时 , 可以从5个感官上抚慰身心:在视觉上 , 欣赏蓝天白云、孩子的笑脸、路边的野花等让自己感到放松愉悦的景象;在听觉上 , 听一些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声音 , 比如音乐、雨声、鸟鸣;在嗅觉上 , 闻一闻自己喜欢的味道 , 比如花香、雨后清新的空气、草木的味道;在触觉上可以触摸毛绒玩具、撸猫 , 和亲人朋友拥抱;在味觉上 , 享受健康美食带给味蕾的满足 。
采访人员:如果自我调适效果不佳 , 较长时间处于焦虑甚至抑郁的状态 , 该如何寻求帮助?
刘竞:如果出现了焦虑、恐惧、抑郁、无助等负性的情绪状态 , 并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以上 , 不要以为只是在“闹情绪” , 要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 可以拨打专业的心理援助热线或去专科医疗机构及早就诊 。
在临床中 , 我们发现虽然心理健康的普及提升了大家对精神心理知识的知晓程度 , 但还是有不少人讳疾忌医 , 这其中不乏高学历的人 。 例如有很多家长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得抑郁症 , 把送孩子就诊视为家庭教育的失败和羞于启齿的事 。
疫情之下,如何守护心理健康“绿码”(大健康观察)】殊不知 , 否认、掩盖孩子的心理问题或许能维持表面上的假象 , 给父母带来一时的心安 , 但是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拖延加重 。 心理疾病如同感冒一样 , 任何人都可能“中招” 。 如果出现问题 , 不要回避 , 积极面对 , 及早诊治 , 治疗效果会更好 , 更有利于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