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如何守护心理健康“绿码”(大健康观察)

疫情之下,如何守护心理健康“绿码”(大健康观察)
文章图片
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辖区各小学开设心灵成长健康课程 ,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 通过沙盘造景、色彩构成、团队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 塑造阳光心态 ,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 图为5月10日 , 大观区石化第三小学学生正在操场上开展抛鼓击球游戏 。 项顺平摄(人民视觉)
疫情之下,如何守护心理健康“绿码”(大健康观察)
文章图片
5月8日 , 位于山东青岛的山东科技大学举办“体验心灵美学 , 关爱心理健康”主题活动 , 营造“美育+心育”的校园和谐氛围 ,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 图为该校大学生通过剪纸折纸活动减压放松 。 韩洪烁摄(人民视觉)
疫情之下,如何守护心理健康“绿码”(大健康观察)
文章图片
日前 , 安徽省含山县铜闸学校组织九年级学生开展“体验趣味游戏关爱心理健康”活动 , 通过过人墙、背靠背同起同坐等游戏 , 加强同学之间友谊 , 释放心理压力 , 以乐观向上的态度保持阳光心态 。 欧宗涛摄(人民视觉)
疫情防控中 , 人们在与病毒作斗争的同时 , 也在与不良心理情绪作斗争 。 就像重视健康宝上的“绿码”一样 , 我们也得积极守护心理健康的“绿码” 。 对此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病房主任、副主任医师刘竞接受本报采访人员采访 , 给出心理疏导建议 。
疫情影响因人而异 , 特殊群体尤需注意
采访人员:新冠肺炎疫情对心理健康会产生什么影响?
刘竞:作为一个应激事件 , 疫情带给每个人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 , 与个体的年龄、性格特点、认知模式、社会阅历、应对方式等密切相关 , 不能一概而论 。 这其中 , 人们看待事物的认知模式对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
《柳叶刀》上的一篇文章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全球焦虑与抑郁症数据的变化 。 该研究发现 , 疫情导致2020年抑郁症患病人数增加了0.53亿 , 增加幅度约27.6%;导致2020年焦虑症患病人数增加了0.76亿 , 增加幅度约25.6% 。
当然 , 这是2020年的数据 , 在疫情早期 , 我们对新冠病毒缺乏了解 , 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 两年多来 , 我们在与病毒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 , 对这个病毒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研究 , 新冠肺炎带给人们心理上的应激反应也弱化了许多 。 但是随着疫情的持续波动与反复 , 人们可能因为疫情继发带来的其他社会问题如经济压力、社会隔离等而产生新的应激反应 。
采访人员:疫情之下 , 哪些人群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刘竞:老年群体、儿童青少年群体以及情感连接少、社会支持系统较差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 如果一个人长期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情感连接 , 缺乏社会支持 , 很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 建议独居的人一定要主动跟亲朋好友联系 , 多视频通话 , 保持情感连接 。
老年群体需要特别关注 , 尤其是独居老人、空巢老人 。 不少老人有基础疾病 , 不熟悉互联网 , 无法像年轻人那样通过网络获取疫情信息、生活支持以及与外界沟通联络 。 局限在狭小的空间内时间久了 , 他们的孤独感、恐惧感和不确定感会大于其他群体 , 容易引发抑郁、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 , 因此需要社会各方的格外关心 , 不仅要保障他们的日常基本需求 , 也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与帮助 。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小觑 。 疫情期间 , 居家网课学习成为了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由于线上上课 , 不少学生缺乏自控力 , 沉迷于手机 ,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 学习效率降低 , 导致成绩下滑 , 进而诱发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冲突 。 有少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 , 甚至出现自伤自杀风险 。 这都需要引起家长、学校、社区等多方的关注与重视 , 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 还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 , 认真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 抚慰他们的负面情绪 , 引导其自主调节自己的情绪 , 提升心理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