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老亮砂锅:一碗“没有秘诀”的老字号

本文转自:天眼新闻
下午2点 , 随着中午就餐小高峰的过去 , 捞沙巷里的炊烟逐渐散去 。
贵州省遵义市老城社区捞沙巷 , 一条紧邻遵义会议会址的石板小巷 , 长度不足500米 , 却聚集了170多家小吃店 , 本地小吃、外来美食在此激烈“拼杀” 。
“楼上有位 , 空调开放 。 ”隐身于捞沙巷二楼的老亮砂锅门脸并不起眼 , 顺着窄窄的楼梯向上 , 一股鲜香飘来 。
“老板 , 来碗砂锅粉 , 清汤 。 ”
“要得 , 随便坐 。 ”
遵义老亮砂锅:一碗“没有秘诀”的老字号
文章图片
砰地一声点燃灶火 , 奶白的骨头汤在砂锅里翻滚着 , 烹煮着肉片、蔬菜、鹌鹑蛋、火腿肠 。 调料台前 , 红色小米辣、绿色葱花、白色蒜末等十多种调料让人食指大动 。 虽说端上桌的只是土砂锅一口 , 米皮、米线、苕粉 , 清汤、酸汤、红油 , 点单时心中默念各类排列组合 , 便已勾起肚中馋虫 。
作为一家在捞沙巷开了30年的小吃店 , 老亮砂锅和德珍豆花面、肖二嬢米皮、钟太怪噜一样 , 是这条美食街上的“老字号” 。 “这碗砂锅没啥秘诀 , 就是料好实在 。 ”放下手中煮粉的夹子 , 老板亮哥打开了话匣子 。
成为砂锅粉店主前 , 亮哥是工厂工人 , 一口砂锅是平时和兄弟喝点小酒时的下酒菜 。
后来 , 为了肩负起一家人的生计 , 亮哥自主创业 , 在捞沙巷租下共20平方米的门面两间 , 靠砂锅手艺在竞争激烈的老城美食江湖站稳脚跟 。
遵义老亮砂锅:一碗“没有秘诀”的老字号
文章图片
“肉片、猪肝、榨菜 , 一碗砂锅粉需要20多种材料 。 ”不怕麻烦 , 是做好一碗砂锅粉的关键 , 也是披星戴月的辛勤 。 早上8点开门 , 傍晚6点收摊 , 为了保证食材新鲜 , 小米辣、折耳根等配料一定要当天早晨现买现切 , 因此 , 老亮砂锅从清晨6点开始备料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
小店的打拼岁月就是小巷的烟火底色 。 亮哥回忆 , 20世纪90年代中期 , 老城大兴路夜市撤销 , 商户们自发聚集到捞沙巷 , 逐步形成了小吃一条街 。 小巷日渐繁华 , 人来人往间 , 老亮砂锅也立住了口碑 , 成为“捞沙味道”的固定班底 , 化作附近居民不可或缺的一碗想念 。
时光流转 , 小店从临街20平方米变为二楼的200平方米 , 高峰期也可宽敞嗦粉 , 不必等位 , 更多客人寻味而来 。
遵义老亮砂锅:一碗“没有秘诀”的老字号
文章图片
在捞沙巷之外开个分店?亮哥从未想过 , 比起经营者 , 亮哥自认更像一个手艺人 。 20多味食材若不能一一把关 , 他放不下心 。
若要回忆自己高光时刻 , 要数定居广州、深圳的客人专门托家人来打包一碗砂锅粉 。 “哎 , 这么远还能念着这一口 , 感觉就像是给家人煮粉 。 ”每当遇上这份认可 , 亮哥总是悄悄将激动藏在心里 , 并用坚决不收钱来表达心意 。
这两年 , 受到疫情影响 , 捞沙巷的喧嚣不如从前 , 但亮哥没有缩小粉店规模 , 一是还算能敷得走 , 二来 , 几家老店也算是捞沙巷的“定海针” , 不仅要喂饱大家的胃 , 也要稳住大家的心 。
遵义老亮砂锅:一碗“没有秘诀”的老字号
文章图片
今年 , 老城社区推行“联铺长”加强基层自治能力 , 作为老大哥 , 亮哥主动请缨 , 担负起管理联络周边十来户商铺的责任 , 传递政策信息 , 收集困难建议 , 遇纠纷主动调解服务 , 对消防卫生监督管理 , 让巷子变得更好 , 大家的生意做得更舒心、群众生活更便利 。
遵义老亮砂锅:一碗“没有秘诀”的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