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溶瘤病毒作为治疗肿瘤新疗法的探讨

溶瘤病毒(oncolyticvirus , OV)是一类具有高效复制能力的肿瘤杀伤型病毒 , 因其能特异性感染并杀伤肿瘤细胞已成为新近肿瘤治疗研究的方向 。 近年来已有大量数据证实 , 溶瘤病毒能够有效地在动物模型和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发挥溶瘤作用 。 2015年10月27日 , FDA首次批准安进(Amgen)公司药名为Imlygic的溶瘤病毒制剂 , 该药适用于黑色素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局部治疗 。 2017年8月23日 , Zhang等研究了靶向含缬酪肽蛋白增强溶瘤病毒抗肝癌的效应 。 该研究为溶瘤病毒治疗肿瘤找到了有力的助手 , 从而使其抗肿瘤活性增幅高达3000多倍 。 该研究的另一项重大突破是在最接近人类的非人灵长类食蟹猴身上进行了安全性实验 , 并证实了溶瘤病毒的安全性 。
经验分享:溶瘤病毒作为治疗肿瘤新疗法的探讨
文章图片
目前 , 溶瘤病毒的研究热点聚焦在它的基因改造以及细胞载体的应用 。 通过在溶瘤病毒基因上搭载免疫调控因子和敲除病毒在正常细胞中复制的相关基因等方法 , 既提高溶瘤病毒对肿瘤细胞感染的靶向性也增强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
1溶瘤病毒的分类
一个世纪以来 , 人们不断地发现和探索某些病毒具有杀伤肿瘤的特性 , 并逐渐提出是否存在某些天然或特异性病毒能够利用其自身对肿瘤的感染力和杀伤力来治疗肿瘤 。 随着病毒学和肿瘤学的不断发展 , 人们对溶瘤病毒杀伤肿瘤的机制认识越来越深入 , 并有目的地改造溶瘤病毒 , 增强其感染并杀伤肿瘤细胞的特异性 。
溶瘤病毒一般分为2类:
一类为自身具有对某些肿瘤细胞亲和力的WT病毒和弱病毒株 , 如新城疫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西尼罗河脑炎病毒 , 以及自主复制的细小病毒等 , 这些病毒能够在某些肿瘤细胞中自主复制并裂解细胞 , 实现特异性溶瘤作用;
另一类是人为对病毒进行基因重组改造后的病毒 , 利用肿瘤细胞中抑癌基因失活或缺失的特点 , 通过突变或敲除某些基因以及加载肿瘤特异性启动子或插入肿瘤靶向性基因等方法 , 使其丧失在正常细胞中复制的能力 , 增强对肿瘤细胞靶向感染的能力并在其内大量复制最终发挥溶瘤作用 。
2溶瘤病毒是多功能的抗肿瘤制剂
2.1溶瘤病毒多途径杀伤肿瘤细胞
溶瘤病毒是肿瘤选择性、机制多样性的抗肿瘤制剂 。 首先 , 其通过溶瘤作用可直接杀伤已被感染的肿瘤细胞和相关内皮细胞 , 并通过“旁观者效应”(bystandereffect)间接杀伤未被感染的肿瘤细胞 , 最终达到以细胞凋亡、坏死或自噬等为形式的细胞死亡 。 其次 , 溶瘤病毒通过抗血管生成作用(anti-angiogenesis)和抗血管作用(anti-vasculature)诱导未被感染的肿瘤细胞凋亡或坏死 。 最后 , 经过溶瘤作用可获得大量来自于个体自身的肿瘤抗原 , 激活固有免疫系统并活化肿瘤特异性免疫细胞 , 从而实现抗肿瘤免疫应答 。 溶瘤病毒往往可以诱发多形式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celldeath , ICD) , 不仅可以向DC提呈危险信号也可以有效地进行肿瘤抗原交叉提呈 , 将信号传递给NK细胞、T细胞进而诱导适应性抗肿瘤免疫应答(图1) 。
经验分享:溶瘤病毒作为治疗肿瘤新疗法的探讨
文章图片
图1溶瘤病毒诱导适应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2.2溶瘤病毒靶向溶瘤的分子机制
正常细胞中不仅存在着严密的抗肿瘤机制 , 同时也具有严密的抗病毒机制 。 当正常细胞被病毒感染后 , 可激活自身抗病毒免疫应答 , 分泌细胞因子如IFNⅠ和双链RNA(dsRNA)等应激分子 , 这些分子在抗病毒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 。 IFNⅠ与dsRNA都能够有效激活蛋白激酶R(proteinkinaseR , PKR) , 可使翻译起始因子eIF-2a的a亚基磷酸化 , 进而终止蛋白的合成和病毒的增殖 , 促使感染细胞的凋亡以达到自身抗病毒免疫效应(图2) 。 被感染的细胞发生凋亡的同时也向周围细胞提供预警信号 , 使周围细胞级联扩大抗病毒免疫应答进一步起到抗病毒作用 。 然而 , 由于肿瘤细胞发生突变导致其在遗传特性和生理特性上与正常细胞有显著区别(如抑癌基因失活、原癌基因活化、特异性表面受体高表达、肿瘤细胞异常增殖等) , 且在肿瘤微环境中 , CTL的作用往往受到了抑制 , IFN-γ的分泌减少 , 这就为溶瘤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提供了有利环境 。 以上原因导致肿瘤细胞中缺失了一套完整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机制 , 促使肿瘤细胞易感溶瘤病毒并使其大量复制发挥溶瘤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