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少!守“沪”到最后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援沪重症医疗队凯旋!

点击邵逸夫医院星标我们一个不少!守“沪”到最后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援沪重症医疗队凯旋!
文章图片

一个不少!守“沪”到最后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援沪重症医疗队凯旋!
文章图片
6月10日 , 默默奋战54天后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11名重症医护人员圆满完成援沪重任 , 随浙江援沪重症医疗队一起离开上海返回浙江 。 他们承担着难度最大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 , 成为最后一批撤离上海的外省援沪医疗队 。 至此 , 浙大邵逸夫医院四批次343名援沪医务人员一个不少全员归队 , 平安凯旋 。
一个不少!守“沪”到最后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援沪重症医疗队凯旋!
文章图片
一个不少!守“沪”到最后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援沪重症医疗队凯旋!
文章图片
接管两个ICU
一个不少!守“沪”到最后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援沪重症医疗队凯旋!】最精锐的队伍牢守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4月18日 , 浙江省援沪重症医疗队组建完毕 , 连夜奔赴上海 。 浙大邵逸夫医院派出了重症医学科的3名医师和8名护士 , 包括重症医学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陆志华 , 曾经驰援湖北的王长亮、刘福伟和赵树林 , 擅长重症诊治的缪静 , 重症护理组长赵金晶 , 抢救能力突出的刘川、仇秀敏、孙磊、李芳、魏文娟 。
在上海 , 浙江重症医疗队分组管理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两家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 。 抵达上海后 , 队员们加班加点考察场地 , 克服多种困难 , 积极参与ICU病房改造 。
陆志华医师作为团队最有经验的重症专家之一 , 参与了医疗队在公利医院的第一个患者的收治 , 工作需要又转战上海市六院临港院区 , 参与两个院区的抢救查房工作 。 王长亮、刘福伟和赵树林则将湖北抗疫的丰富经验用于此次援沪任务当中 , 并分享给重症医疗队的队友 。
一个不少!守“沪”到最后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援沪重症医疗队凯旋!
文章图片
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是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 , 抢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 堪称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 “呼吸机+ECMO(体外心肺支持)+CRRT(持续血液透析)”这样的高级生命支持技术成为了家常便饭 , 俯卧位通气、心肺复苏、各种导管穿刺手术等抢救操作随时都会发生 , 队员们还面临着浓度更高的气溶胶感染风险 。
此外 , 驻地与医院之间的单程路途长达一个半小时 , 每天队员们昼夜倒班 , 至少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 除了防护服和口罩外 , 尿不湿也成了必备用品 。
尽管艰难 , 但浙江重症医疗队的所有队员们都保持着最好的状态 , 相互鼓舞 , 迎接各项挑战 , 以精湛技术为患者“浙”风挡雨 , 暖心守“沪” 。 医疗队在关于防护用品穿戴区及脱卸区的改建意见、俯卧位通气方案、抗病毒治疗方案、营养支持方案等工作得到了国家督导组专家和上海市级重症专家的高度评价 。
据统计 , 浙江重症医疗队支援的两个重症监护病房累计收治危重型与重型患者90人 , 患者平均年龄76.81岁 , 最大年龄96岁 , 平均住ICU时间8.51天 。 累计开展气管插管40例 , 经皮气管切开4例 , 有创机械通气40例 , 高流量氧疗40例 , 俯卧位通气620余例次 , 床旁血液净化治疗近4280小时 , 完成ECMO4例 。 重症超声评估280余例次 , 动静脉置管135余例(含血滤置管)、胸腔引流置管15例 , 有创血压监测68余例 , 气管镜肺泡灌洗20余例次 。
一个不少!守“沪”到最后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援沪重症医疗队凯旋!
文章图片
收治90位患者
制定个性化方案 , 与患者将心比心
援沪期间 , 重症医疗队救治的每一位患者都凝结着队员们的心血 。
在医疗队首批收治的患者中 , 有感染性休克合并呼吸衰竭的 , 有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基础情况差的 , 还有一位挫裂伤脑出血紧急抢救需要开颅手术的 。 浙江省援沪重症医疗队的多学科专家协同会诊 , 为危重症患者一一制定个性化的救治方案 , 争分夺秒实施抢救 , 确保每一位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 才返回驻地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