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实现“零”突破

|中国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实现“零”突破


【|中国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实现“零”突破】■本报记者 张思玮
近日 , 记者从“零”的突破——TORCHLIGHT研究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 由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教授江泽飞牵头组织、全国56家参研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被称为TORCHLIGHT的研究显示 , 与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相比 , 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抗PD-1单抗药物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用于首诊IV期或复发/转移性晚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可显著延长PD-L1阳性人群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 盲态独立评审委员会(BICR)评估的中位PFS分别为8.4和5.6个月 , 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5% 。
5年生存率不足30%
TNBC是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都为阴性的乳腺癌亚型 , 约占全部乳腺癌的10%~15% 。 与其他亚型的乳腺癌相比 , TNBC具有侵袭性强、早期复发率高、内脏转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 。 晚期TNBC对靶向治疗和内分泌治疗不敏感 , 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 国内治疗仍以化疗为主 , 但无论单药或是联合化疗均疗效欠佳 , 患者中位生存期约9~12个月 , 5年生存率不足30% 。
近年来 , 以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已在多个瘤种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 但目前国内尚无针对晚期TNBC的免疫治疗药物获批 。 虽然已有一些临床研究对PD-L1抑制剂治疗晚期TNBC进行评估并取得一定进展 , 但与其他一些瘤种(如非小细胞肺癌)相比 , PD-L1抑制剂在晚期TNBC中所积累的循证证据有限 。 我国晚期TNBC患者治疗仍面临挑战 。
为此 , 江泽飞牵头开展了此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的TORCHLIGHT研究 。 据悉 , 入组患者为首诊IV期或者复发/转移性且不适合手术治疗的TNBC患者 , 这些患者既往未接受过针对晚期疾病的全身治疗或者仅接受过一线化疗 。 患者被随机(2:1)分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组 , 或安慰剂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组 。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盲态独立评审委员会(BICR)评估的PD-L1阳性亚组人群以及意向性治疗(ITT)人群的PFS 。
除了延长TNBC患者生存期、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 , 研究还发现 , 在PD-L1阳性和ITT人群中均观察到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组有明显的总生存期(OS)获益趋势 。 其中 , PD-L1阳性人群的两组中位OS分别为32.8和19.5个月 , ITT人群的两组中位OS分别为33.1和23.5个月 。 特瑞普利单抗安全性数据与已知风险相符 , 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TORCHLIGHT研究数据还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的快速摘要专场上以口头汇报形式进行了全球首发 。 江泽飞表示 , TORCHLIGHT研究照亮了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疗之路 , 这是中国在乳腺癌免疫治疗领域的首次突破 , 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探寻更多药物联合方案
据了解 , 特瑞普利单抗作为我国批准上市的首个国产以PD-1为靶点的单抗药物 , 已在全球(包括中国、美国、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开展了覆盖超过15个适应证的40多项临床研究 , 创造了我国乃至全球在多个瘤种治疗领域的多项“第一” 。 此次 , TORCHLIGHT研究结果的公布再次为我国TNBC治疗领域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基于TORCHLIGHT研究结果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受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用于PD-L1阳性(CPS≥1)的初治转移或复发转移性TNBC的治疗的新适应证上市申请 。 这是特瑞普利单抗在中国递交的第8项上市申请 。 截至目前 , 特瑞普利单抗已在中国获批6项适应证 , 涵盖黑色素瘤、鼻咽癌、尿路上皮癌、食管鳞癌、非小细胞肺癌等领域 , 另有多项适应证的上市申请正在接受美国、欧盟和英国的审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