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夏至不过不热,养生远离“四滞”

text":"今年的6月21日迎来了夏至节气 ,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 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拥有名字最多的 , 比如长日、永日、日永、三时、长至、至日、祥风、八节、北至等等 。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 , 俗话说“夏至不过不热” , 夏至的到来代表着炎热将至 , 这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暑热关 。 夏至为天地之间阳极转阴之时 , 中医认为 , 夏季阳气盛于外 , 从夏至开始 , 阳极阴生 , 阴气居于内 。 因此这个时节养生要顺应自然阴阳交替之势 , 注意保护阳气 。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养生专家提醒这个时候要注意情绪、饮食以及睡眠等方面的养生保健 , 重点注意远离“四滞” 。
调息静心防情滞
夏至之后天气时而炎热、时而闷热、时而湿热 , 人的情绪难免会受到影响 , 很容易出现心烦躁怒、焦躁不安、情绪起伏大等情绪变化 。 因此在夏季让情绪稳定下来 , 格外重要 。 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到“更宜调息静心 , 常如冰雪在心 , 炎热亦于吾心少减 , 不可以热为热 , 更生热矣 。 ”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运动保健咨询门诊李靖教授介绍说 , 夏季让心静下来可以试试练习中医经典健身运动六字诀——“吹、呼、唏、呵、嘘、丝” 。 六字诀中的“呵”字诀适宜夏季练习防治心病 , 缓解焦躁情绪 。 念呵字时 , 要注意两臂随吸气抬起 , 呼气时两臂由胸前向下按 , 随手势之导引直入心经 , 沿心经运行 , 使中指与小指尖都有热胀之感 。 应注意念呵字之口形为口半张 , 腮用力 , 舌抵下腭 , 舌边顶齿 , 连做六次 。
健脾养阳防湿滞
千寒易除 , 一湿难去 。 夏至后雨水渐多 , 湿气渐重 , 不少人会受到湿气影响 , 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差、水肿等表现 。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推科主任戴奇斌介绍说 , 中医认为 , 长夏季节病多与湿气有关 , 遇寒则成为寒湿 , 遇热则成为湿热 , 遇风则成为风湿 。 即便是夏至时节 , 后半夜不盖被子也可能会着凉 , 要注意防范 。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 , 而湿邪容易伤脾 。 可以食用一些健脾化湿、药食两用的食材 , 如薏苡仁、扁豆等用来熬粥 , 既能养胃 , 又能除湿 。 还要少吃肥甘厚腻的食物 , 以减少湿气的积累 。 夏至时节 , 自然界阳气旺盛 , 人体阳气浮越 , 气血趋于体表 , 肌肤腠理开泄 , 此时选用穴位贴敷 , 特别是三伏天的时候选择“三伏贴” , 中药更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 , 直达脏腑 , 从而发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益气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 。
莫贪生冷防寒滞
【心脏|夏至不过不热,养生远离“四滞”】高温之下冷水洗浴是很多年轻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 , 这样使得寒气极易侵入人体 , 耗损阳气 。 有的人虽然是热水洗浴 , 但是喜欢洗完之后进入空调间或者浴后吹电风扇 , 这样更容易导致寒邪伤阳 。 还有一些人把冰镇啤酒等饮料以及生冷饮食作为夜宵 , 时间久了会导致寒邪凝滞 , 出现腹胀、吐泻交作等病症 。
那么 , 如何不让这些寒邪留滞体内呢?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夏公旭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 , 首先大家要注意尽量少吃生冷食物 , 吃时一定要蘸着姜汁食用 。 阳气不足、怕冷、手脚冰凉的虚寒体质者 , 在夏季最好进行“三伏贴”疗法 , 从而保护阳气、补中益气、改善脏腑阳气不足的状况 , 防病治病 , 养生保健 。
吃“苦”按摩防食滞
夏季虽然新陈代谢加快 , 但是很多人会觉得胃口并不好 。 因为闷热和湿热的天气不利于人的肠胃蠕动 , 如果饮食不节 , 过食肥甘 , 食滞不化 , 更易伤脾胃 , 久而久之会引起食滞的现象 , 如何应对呢?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卢岱魏副主任中医师建议 , 夏至除了清淡饮食 , 还可适量摄入一点性味偏苦的蔬菜 , 如苦瓜等 。 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促进食欲等作用 。 不过 , 苦味食物又偏寒凉 , 虽然能清热泻火 , 但属于清泻类食物 , 体质较虚弱者尤其是虚寒体质者不宜食用 , 否则会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