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著名老中医彭坚,学中医师从伯父,他总结了学习中医的一条捷径

【老中医|著名老中医彭坚,学中医师从伯父,他总结了学习中医的一条捷径】老中医|著名老中医彭坚,学中医师从伯父,他总结了学习中医的一条捷径

文章图片

老中医|著名老中医彭坚,学中医师从伯父,他总结了学习中医的一条捷径

文章图片

老中医|著名老中医彭坚,学中医师从伯父,他总结了学习中医的一条捷径

彭坚 , 1948年出生湖南省长沙市 ,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 是国内著名的中医 。 与其他中医不一样 , 彭坚在伯父的影响下 , 探索并总结出了一条学习中医的不同道路 , 可以说是捷径 。
彭坚的曾祖从明末开始就在长沙行医 , 是地地道道的中医世家 。 但是 , 彭坚却并没有从小学习中医 , 一直到高中毕业 , 在社会上几近闯荡之后 , 才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跟随自己的伯父学习中医 。 当时 , 他已经24岁了 , 这在中医人的眼里已经没有“童子功”了 。 因此 , 要强记中医的许多内容是比较困难的 。

他的伯父当时在湘雅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当主任 , 是一个中医临床家和教育家 。 他看到彭坚的实际情况 , 于是决定对他“因材施教” 。 伯父看到他年龄偏大 , 没有让他从头背诵那些《十八反》《汤头歌》等入门的书本 , 也没有让他读其他中医古籍 , 甚至《黄帝内经》也没有找他读 , 而是直接读《伤寒论》 。 由于年龄大 , 理解能力好 , 生活阅历也比较丰富 , 因此收到了奇效 。
其实 , 这是一种高屋建瓴、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方式 。 理由很简单:每个人在接触新的事物时 , 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现象 , 第一印象是最深刻的 。 对于中医学习来说 , 只要方向选对了 , 第一步走好 , 学起来就事半功倍 。

伯父之所以对他采取这种教学方法 , 一方面是因为受名医陆九芝的影响 。 陆九芝认为:“学医从伤寒入手 , 开始觉得很难 , 但后面会越来越觉得容易 。 ”另一方面 , 是伯父自己几十年来从医、教学的感悟 。 伯父到晚年时还说:“我一辈子从医 , 直到老来才大彻大悟 。 原来读《伤寒》、用经方 , 才是学中医最好的捷径 。 ”这种领悟是一种久历沧桑后的人生真谛 , 非常值得后人重视!此后 , 伯父在每年的秋天都要抽出时间把《伤寒论》重新温习一遍 。
在伯父的坚持和严格督促下 , 彭坚靠着顽强的毅力 , 硬是把《伤寒论》原原本本地“啃”了下来 。 跟伯父学习的5年间 , 彭坚老师一边反复读《伤寒论》 , 一边抄经方 , 并把伯父传给他的经验记录下来 , 细心体会 , 反复揣摩 。

此外 , 他还一直践行伯父的教诲:“学中医要从一家之言开始 , 读通之后再取百家之长 。 不可博览群书而无所依托 , 也不可抱一家之言而顽固不化 。 因此 , 在读通《伤寒论》之后 , 彭坚广泛阅读中医典籍 , 博采众家之长 , 在伯父的严格教育之下 , 彭坚迅速成长 , 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独立出诊 , 成为著名的“铁杆中医” 。
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学习《伤寒论》有这么大的作用呢?这种做法为什么是学习中医的捷径呢?

与其它的中医典籍不同 , 《伤寒论》是一本临床经典 , 不谈理论 , 而是紧扣临床实践 , 把一种疾病从开始产生到最后完结的过程 , 全部有序地写出来 , 归纳了疾病的千变万化 , 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 , 是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中医临床著作 。 说通俗一点 , 就是教人如何认识疾病 , 如何开方抓药的书 , 实际操作性非常强 , 很多人读通以后就可以直接看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