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亲自做“模特”替患者试验,毓璜顶医院这台手术“细节”满满

采访人员于佳霖通讯员李成修李添祎
医生亲自做“模特” , 在身上标记好切口位置 , 提前进行手术预演......发生在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的这一幕让刘女士及家人悬着的心彻底放了下来 。
被确诊为少见的主动脉缩窄后 , 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杨牟及团队没有选择更省时、省力的微创手术方式 , 而是选择了风险更大但治疗效果更好的传统开放手术方式 , 以妙手仁心为刘女士解除了困扰多年的头晕、心慌、胸闷顽疾 。
医生亲自做“模特”替患者试验,毓璜顶医院这台手术“细节”满满
文章图片
细微显真情 , 平凡塑仁心 。 把困难留给自己 , 把希望还给患者 , 从业多年以来 , 杨牟主任以身作则 , 始终践行全心全意对患者负责的从医理念 。 这之外 , 他还甘为人梯 , 把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本领无私地传授给年轻医生 , 在他的带领下 , 血管外科已成为一个有担当、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团队 , 科室影响力和水平已跃居全国前列 。
医生亲自做“模特”替患者试验,毓璜顶医院这台手术“细节”满满
文章图片
“大刀”守护更见真功夫
在血管手术进入“全腔内时代”的今天 , 微创手术成为很多医生的首选 。 但任何手术都有局限性 , 站在患者康复的角度考虑 , 只选对的而不为了微创而“微创” , 杨牟主任及团队对患者的“大刀”守护 , 既能见真功又能体现医者仁心 。
正是这样的从医理念 , 让刘女士获益良多 。 46岁的刘女士长期遭受头晕、心慌、胸闷的困扰 , 辗转多家医院检查均未能找出病因 , 后慕名找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 , 杨牟主任为其完善相关检查发现刘女士上下肢脉压差高达60mmHg 。 经CT下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发现 , 刘女士主动脉狭部局限性重度狭窄 , 心房、左心室腔已增大 , 这是主动脉缩窄的典型症状 。 由于已经对心脏造成损伤 , 所以需尽早进行手术 。
杨牟主任介绍说 , 主动脉缩窄在各类先天性心脏病中占5%—8% , 大多数在幼儿时期已行手术治疗 , 在成年人群中相对少见 。 因其病情进展较为隐匿 , 患者很可能因胸主动脉管腔变小甚至闭塞导致血流受阻 , 从而造成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动脉瘤破裂死亡等并发症 , 危害巨大 。
结合刘女士的情况 , 杨牟主任及团队制定了两套方案 , 一种是通过腔内微创手术 , 在血管狭窄处置入支架 , 增加管腔直径 , 减轻症状 , 这种方式创伤小、恢复快 , 但因为血管缩窄导致腔内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 另一种是利用开放手术 , 将窄缩血管切断 , 再利用局部补片成形术拓宽血管直径 , 增加下肢血流量 。 考虑到刘女士还年轻 , 腔内治疗治标不治本 , 综合考量下 , 杨牟主任决定为其进行开放手术 。 但因手术血管紧邻左上腔静脉、迷走神经、喉返神经、动脉韧带等关键部位 , 游离血管时稍不注意就可能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 手术难度可想而知 。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手术 , 术前杨牟主任带领科室医生预演了手术全过程 。 在详细讲解开胸的三个手术切口后 , 他又重点讲解了后外侧切口的详细步骤 。 从体表切口的划线标记、切皮、肌肉到进胸…每个手术步骤及注意事项杨牟主任都为团队成员做了仔细讲解 。 这之外 , 他还让科室医生做模特 , 在其身上做标记 , 确定切口位置 。 经过充分的准备 , 杨牟主任以第一助手的身份作为支撑 , 陪着团队成员顺利完成了手术 。 经完善的术后管理 , 刘女士很快得以恢复 , 头晕、心慌、胸闷等症状消失不说 , 上下肢血压差也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
回归正常生活后 , 刘女士和家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 住院期间 , 血管外科医护团队的尽心照顾也让她倍加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