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传承 | 夏季出汗并非越多越好!

【来源:高密市卫生健康局】
中医药传承 | 夏季出汗并非越多越好!
文章图片




夏季炎热 , 出汗在所难免 , 有些人认为出汗就是排毒 , 汗出得越多 , 体内的毒素排出越彻底 , 这是真的吗?过度出汗不健康
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 , 从玄府(汗孔)排出之液体 。 《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 ”《温病条辨》也说:“汗也者 , 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 ”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 , 腠理开 , 则汗液排泄;腠理闭 , 则无汗 。 中医认为 , 心主血脉 , 汗为心之液 , 血汗同源 。 《血证论》曰:“汗者 , 阳分之水 。 血者 , 阴分之液 。 阴与阳原无间隔 , 血与水本不相离 。 ”因此 , 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过度出汗 , 会令阳气耗损 , 容易出现浑身乏力的情况 , 久而久之还会损伤阴血 , 不值得提倡 。
中医将不正常的出汗归为汗证 。 历代医家对于汗证的病因病机早有论述 , 如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 , 出汗主要是由外界原因引起的 , 风、热、湿是最常见的原因 。 《素问·经脉别论》中也提及“饮食饱甚 , 汗出于胃 。 惊而夺精 , 汗出于心 。 持重远行 , 汗出于肾 。 疾走恐惧 , 汗出于肝” , 描述了多种病因导致的汗出 。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还提及因血瘀导致汗证 。 总而言之 , 汗证的致病病机复杂多样 , 虚实交错 。
汗证包括自汗、盗汗 。 白天稍微活动一下就出汗 , 称为自汗 。 从中医角度看 , 自汗可因身体虚弱、气阴两亏而津液外泄导致 , 此类人群常常伴有疲惫、乏力、气短、畏寒等症状 , 体质阳亢热盛者也极易出汗 。 自汗患者出汗后往往觉得舒服 , 因为体内的热、火等邪气会随着汗排出体外 。
盗汗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病症 。 小孩因为脏腑稚嫩、调节功能稍弱 , 如睡前进食、玩闹 , 在刚入睡的2小时内容易出现头背出汗 , 并不需要特殊治疗 。 但如果出汗太多 , 容易疲劳 , 就需要及时就医 。 此外 , 产妇在生产过程中耗气伤血 , 在产后的1~2周内 , 也容易出现多汗和盗汗 , 如果长期如此 , 汗出持续不减 , 也应该及时就医治疗 。
还有一类人头部特别容易出汗 , 是因为“热自胸中熏蒸于上 , 故但头汗出而身无汗”(《伤寒论》) 。 再比如单侧身体出汗明显 , 可见于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患者 , 与患者侧肢体经络气血瘀阻不通相关 , 与前文提及王清任的理论相符 。
适当出汗很必要
正常人受天气炎热、活动、衣着过厚、情绪波动、紧张、进食等因素的影响出汗 , 属于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 。 如果因为不喜出汗 , 整个夏季都处于空调营造的低温环境中 , 不外出运动 , 并不利于身体健康 , 反而容易出现身体沉重、酸懒无力、精神不振的症状 。 人们常说春夏养阳 , 目的就是为了帮助阳气正常生发与疏泄 , 而出汗就是阳气正常生发疏泄的表现之一 。 长期不出汗必将影响人体阴阳平衡以及新陈代谢 , 长此以往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
建议夏季顺应天气和身体状况 , 适时外出活动 , 适当出汗 。 出汗多的时候除了注意及时补水、电解质外 , 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养阴生津功效的药食两用之品 , 如生地、麦冬、沙参、玉竹、百合等 。 此外 , 还应当注意补气固摄 , 可适当食用具有敛汗作用的黄芪、西洋参、煅龙骨、煅牡蛎等 。
调理汗证药膳黄芪炖乌鸡
中医药传承 | 夏季出汗并非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