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不扫疥,一冬难行走”,此俗语怎么理解?扫疥是指什么?( 二 )


如此做法 , 就是为了达到高温杀虫、消毒的目的 , 避免个人身上长疥虫 , 同时又避免传染给他人 , 但如若真感染上疥疮 , 就要及时治疗 。
还有 , 疥虫容易在低温环境滋生 , 因此一到立冬 , 天气寒冷下来 , 就要注意勤洗澡 , 勤除虫 。 当然除疥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只是冬天是高发季罢了 。
在民间 , “扫疥”是一个重要的习俗 , 主要是去除体内一切不好的东西 , 如除湿气 。 在北方 , 人们把家里的土炕烧热 , 以预防冬季的寒冷 , 叫作“开炉节” 。
“立冬不扫疥,一冬难行走”,此俗语怎么理解?扫疥是指什么?
文章图片
当然 , 还有暖炉的习俗 , 《岁时杂记》里说:京人十月初一喝酒时 , 就在炉中烤一块肉 , 大家围着火炉 , 边饮边吃 , 这样就叫做“暖炉” 。
在一些地方 , 立冬这天 , 人们还会把香草放在水里煮开来沐浴 , 如此达到清热解毒、去除恶疮及风湿的功效 。 《熙朝乐事》说 , 立冬这天用各种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 , 谓之扫疥 。
综上 , 我们可通过注意个人卫生等习惯 , 达到祛除疥虫的目的 , 但如果不小心感染上了疥疮 , 也不要等闲视之 , 要及时就医治疗 , 消除皮肤病隐患 , 让自己能轻松、安然地过冬 。
“立冬不扫疥,一冬难行走”,此俗语怎么理解?扫疥是指什么?
文章图片
三:“立冬不扫疥 , 一冬难行走”是什么意思?
“立冬不扫疥,一冬难行走”,此俗语怎么理解?扫疥是指什么?】立冬后 , 温度急剧下降 , 天气越来越冷 , 皮肤竟会不自觉地瘙痒起来 , 尤其冬季的晚上更甚 , 而导致奇痒的原因之一 , 就是滋生了疥虫 , 长了疥疮 。
如此便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与上课等 , 令我们无法安心做事 。 到了晚上还痒得睡不着觉 , 既影响了当天的睡眠 , 又影响了第二天的工作与学习 。
再有 , 到了冬季 , 紫外线不及春夏秋季的那么强烈 , 人们为了保暖 , 穿得很厚 , 这让疥螨更容易躲藏 。 加上天冷 , 人们又没有天天洗热水澡 , 如衣服再不勤洗、勤换 , 就容易滋生疥螨虫 。
疥螨虫在皮肤里释放毒液 , 就会引发皮肤病 。 而这种传染性皮肤病 , 让人奇痒难耐 , 浑身还会长红肿的“小疙瘩” , 让人吃不消 。 这样不要用手去挤捏疥肿 , 因为会加重感染 。
“立冬不扫疥,一冬难行走”,此俗语怎么理解?扫疥是指什么?
文章图片
疥疮严重者 , 还会出现大面积出血、化脓的情况 , 但要等脓液自行流出后 , 再用医用酒精或盐水清洗干净 , 这种最好由专业医护人员执行 。
如此这些 , 便让人们真正体会到了“立冬不扫疥 , 一冬难行走”的艰难处境 。
因此 ,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 总结出了这样一句精辟、深刻而很有道理的俗语 , 叫作“立冬不扫疥 , 一冬难行走”!
显然 , “立冬不扫疥 , 一冬难行走”的意思就是说 , 如果在立冬这天不清除疥虫的话 , 那么你在一个冬天里都会非常难熬 。
当然 , 除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只是说寒冬是疥虫高发季 , 要更应该注意才是 , 不可小觑!
“立冬不扫疥,一冬难行走”,此俗语怎么理解?扫疥是指什么?
文章图片
四:立冬代表着什么?
立冬 , 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 , 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 代表着自此进入冬季 , 气候已寒 , 万物归藏 , 气温下降趋势加快 。
同时 , 立冬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 , 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 。 通过冬季的休养 , 期待来看生活的兴旺如意、幸福美满 。
立冬 , 还是古代社会“四时八节”之一 ,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 现在 , 在我国的部分地区 , 都还有祭祖、宴饮、扫疥等民间传统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