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 羊产业这样“链”成( 二 )


为提升育种质量 , 环县还专门建立了肉羊种质创新中心 , 下设基因组育种、基因编辑、高效繁育、精准营养、智慧健康五个实验室 , 通过科技手段 , 培育优质肉羊 。 “我们将培育的三元‘陶南湖羊’进行至少四次本种交配 , 形成稳定的‘当家品种’ , 进而让农户养殖最优质的肉羊 , 降低成本 , 增加效益 。 ”李国智说 , 这需要四五年的时间进行科学培育 。
科学育种解决的是羊产业“芯片”问题 , 因此 , 环县多了一个新标签——中国羊谷 。
“傻瓜式”喂养
做“简单”的养羊人
在山城乡庆环肉羊制种基地 , 喂羊不靠工人 , 而是靠一台红色铁制的大块头机器人 。 添草放料 , 集中饲喂 , 机器人都可以自主完成、一气呵成 , 大幅节省了人力、节约了成本 , 提高了养殖效益 。
曲子镇西沟村是环县养羊专业村 。 几年前 , 这里还以种地和劳务为主 。 2017年 , 村里“当家人”刘小兵动员140户群众养殖了700多只湖羊 。 “当时 , 我们按传统的喂法 , 只给羊吃苜蓿 , 让羊往饱里吃 。 ”刘小兵说 , 简单粗放式的喂养最终以失败告终 。
2018年 , 中国农科院西北分院的专家来到西沟村 , 提出了“精准喂养”的概念 。 “村里大多是50岁以上的人 , 听不懂专家讲的 , 我们村干部就先学 , 然后示范给群众 。 ”刘小兵告诉采访人员 , 自从有了“精准喂养”的概念 , 西沟村的羊产业开始蒸蒸日上 。
在西沟村 , 几乎每户群众的家门口 , 都有绿色的草料库和白色的羊舍 , 这是在当地政府政策补贴下群众自发建立起来的 。 西沟村群众大多散居在山峁沟梁上 , 但杨洼组的范雪梅、肖成艳、骆治发三户却是挨在一起 , 三家的草料库和羊舍一字排开 , 显得格外“壮观” 。
范雪梅儿子在外务工 , 儿媳在镇上陪孩子读书 , 家里100多只羊就由她一个人喂养 。 今年已经65岁的范雪梅 , 2020年开始建舍养羊 , 今年3月已经收入6万余元 。 见到效益后 , 老人陆续扩大规模 , 如今羊存栏已超过120只 。
肖成艳夫妇原先跑运输 , 被村里如火如荼的羊产业吸引了回来 。 2021年3月开始养了100多只羊 , 1年左右的时间 , 养羊已收入8万多元 。
骆治发早先是一个纯粹的种粮户 , 他从2017年开始养羊 , 现在羊存栏稳定在200只左右 。 “养羊不费劲 , 我一个人就能搞定 。 ”骆治发说 , 现在推广的养羊模式 , 不仅省事 , 而且养的羊品质好 。
走访三户群众 , 采访人员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一、他们建的都是环县统一设计的羊舍 , 清理起来比较方便 , 1至2周清理一次即可;二、他们用的草料都是合作社统一发酵处理的“全日粮” , 撕开包装直接喂养 , 大多一天早晚各喂养一次 , 这种营养均衡、调配合理的草料 , 被当地群众称为羊的“方便面” , 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三、他们的羊都是根据羊龄进行隔档养殖 , 不同羊龄、不同体重的羊分群饲喂 , 以便达到统一标准 , 可以统一出售 , 最大限度提高养殖效益 。
刘小兵介绍 , 西沟村目前已建成全日粮加工专业合作社1个、草产业合作社1个、养殖专业合作社7个 , 组建“村社合一”联合社1家 , 全村70%以上的农户养羊、70%以上的土地种草、农民人均纯收入70%以上来自于羊产业 , 全村羊饲养量达到4万只 , 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
西沟村是环县“傻瓜式”养羊的一个缩影 。
此外 , 为促进专业育肥 , 环县还建成年出栏10万只规模的绿色集成育肥产业园区1处 , 扶持乡村能人创办、合作社改办育肥场社多个 , 配置全封闭自动供料系统、全封闭自动清粪系统、全封闭自动供暖系统以及全封闭自动换气系统 , 并坚持羊同时进场、同时育肥、同时出栏、同时屠宰 , 确保环县羊肉产品基因一致、规格一致、品质一致 , 以提升全县养羊整体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