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滋阴派”的创始人——朱丹溪( 二 )


。 他又积极组织民众一起兴修水利 , 为民造福 。 当地有个很大的“蜀墅塘” , 可以灌溉农田六千多亩 , 但因为堤坝坏了 , 水也干了 , 好几次造成旱灾 。 在朱丹溪的带领下 , 大家协力修筑堤坝 , 开凿了三条渠道 , 使村民都从中受益 。
朱丹溪从学儒转而学医 , 有几方面的原因 。 首先 , 他素有惠民之心 , 觉得自己穷而且没有官职 , 医术却能泽惠远近的民众[2
;其次 , 家中众多亲戚死于庸医之手、母亲之病遭受的多年痛苦 , 这些经历时时在刺着他的心 , 使他希望用精良的医术去解除其他家庭的类似苦难;再次 , 许谦不看重名利 , 教授学生“随其材分”而定 , 使其“咸有所得”。 什么知识他都传 , “独不以科举之文授人” , 不教人怎样去当官发财 , 他说这是“义、利之所由分也”[3
, 是为“义”还是为“利”而读书的分水岭 。 因此他对朱丹溪说:“我患病卧床很久了 , 不精通医术的人治不好我的病 。 你是个异常聪明的人 , 你愿意潜心于医道吗?”听了许谦的话 , 朱丹溪感慨的说:“读书人如果能精通一门技艺 , 以之推行由爱己而及于他人的仁爱 , 即使不在世间做官 , 也等于做了官了” 。 于是 , 他下了决心断绝仕途、专心学医 , 把以往业儒所用的书籍和资料都一把火烧了 , 一心致力于医学研究[1
。 这时 , 朱丹溪已经四十岁了 。
当时盛行于医界的一本方书叫《和剂局方》(简称《局方》) , 是由陈师文、裴宗元在宋朝大观年间制定的 , 因此人们就叫它“大观二百九十七方” 。 朱丹溪曾经手抄一册 , 没日没夜的研习这部方书 。 但不久他就产生了怀疑:“用药治病就象用秤称东西一样 , 随着其轻重的不同而变化 , 拿着前人一成不变的古方 , 当今的新病怎么会刚好合得上呢?[2
”并且他还领悟到:“拿着古代医方治疗当今的疾病 , 古今疾病的情况不尽相符 。 如要建立医学法度 , 确立治疗规范 , 符合医治准则 , 不也得依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吗?然而我们家乡的各位医生很少能通晓医经的 。 [1

朱丹溪便治装出游 , 到外地去访求名师 , 问道求教 。 他渡过钱塘江 , 奔走吴中(苏州) , 穿越宛陵(安徽宣城) , 抵达南徐(镇江) , 辗转来到建业(南京) 。 他虽然不远千里 , 负笈寻师 , 却始终没有找到良师 。 等他来到武林(杭州)时 , 忽然有个杭州人来告诉他 , 说杭州有一位名医罗知悌先生 , 医术高明、学问精湛 。 他便冒着夏日的酷热 , 满怀希望的赶到罗知悌家去求教 。
罗知悌 , 字子敬 , 世称“太无先生” , 是金朝大医学家刘河间的再传弟子 , 而且通晓张子和、李东垣两位大医家的学说 , 曾在南宋理宗皇帝时以医术做过宫廷内侍 。 他精于医道 , 富于经验 , 但性情孤傲 , 自恃医技高明 , 很难接近 , 除了病人之外 , 不肯轻易见客 。
朱丹溪到了罗知悌家 , 恭敬的拱手立在门口 , 等待罗出来接见 。 罗知悌以为他来看病 , 热情地把他接到家里 。 但一听朱丹溪说明拜师学医的来意 , 罗就敛起笑容 , 叱骂着把他赶出门去 。 朱丹溪前后“蒙叱骂者五、七次” , 但他不灰心 , 意志更加坚定 , 每天仍然恭敬的拱手立在罗家门前 , 风雨不改 。 他每天早晨去 , 直到傍晚才回到住处 。 罗知悌外出行医 , 他就尽可能跟在后面 , 亦步亦趋 , 形影不离 。 这样锲而不舍的坚持了三个多月 , 有人悄悄告诉罗知悌 , 说朱丹溪是许谦的学生 , 是东南一位很有学问的人 , 如此冷落人家 , 怕会引起非议 。 罗知悌听后有些动心 。 一天 , 下着瓢泼大雨 , 罗知悌推开大门 , 看到朱丹溪还在雨地里拱手立着 , 心中大为感动 , 马上“修容见之” , 把朱丹溪请進屋里去 。 通过仔细交谈 , 他发现朱丹溪不仅医学基础扎实 , 而且重仁义、有善心 , 就答应收他为弟子 。 朱丹溪就成了他唯一的弟子 。 这是泰定乙丑(公元1325)年夏天的事 。 这时 , 朱丹溪已经四十四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