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港镇:红绿“生金”闯出突围之路( 二 )


赓续红色血脉谱写文明新篇
英雄不朽 , 浩气长存 。 1925年3月 , 洋港这片红色沃土上诞生了阳新县第一个党小组——下畈党小组 , 革命英雄柯少轩的光辉事迹历经时代变迁和岁月洗礼 , 依旧彪炳史册 , 光耀后人 。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满怀对英烈的缅怀和崇敬 , 接力传承英烈精神 , 赓续红色血脉 。 经过保护开发的革命烈士陵园、苏维埃革命旧址、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烈士柯柏义纪念碑等红色遗迹 , 现已成为阳新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 。
以文化人 , 成风化俗 , 文明劲风吹入千家万户 。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 人人都是志愿者 。 理论宣讲、科普宣传、群众教育、文化活动、体育活动……一场志愿活动、一次志愿服务、一抹“志愿红” , 一句“我是党员我先上” , 不少高龄老党员志愿者身体力行做表率 , 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志愿者的队伍 , 在防汛抗旱、人居环境整治、森林防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成立贤达理事会 , 制定完善的乡规民约 , 洋港镇组建广场舞队 , 规划建设农村大舞台 , 提供农家书屋;道德模范、“最美庭院”、最美家庭、“最美婆媳”评比;采茶戏、广场舞、露天电影……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文化盛宴” 。
从红色血脉里汲取营养 , 洋港镇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 。 充分依托该镇在外知名人士 , 主动出击、精准发力 , 强力推进以商招商、委托招商 。
近年来 , 洋港镇成功引进总投资过千万的胡桥汽车拆解项目、“月山红”生态茶叶种植加工、泉口商砼、燕窠鹌鹑养殖加工、中罗麻鸭养殖加工等多个项目 , 为洋港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
铺就金色大道奔向美好明天
依山而建的民居错落有致 , 竹叶掩映下的庭院干净整洁 , 一条条小路蜿蜒而去 , 一湾湾涓流清澈见底……
仲秋时节 , 走在洋港镇的村落里 , 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 这是洋港镇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缩影 。
自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 , 洋港镇每月对各村开展集中考核 , 坚持分类实施、分层推进 , 创新思路、多措并举 , 有力有序、先易后难 , 答好了长效管护这道难题和必答题 , 推动该镇乡村面貌由“暂时美”转向“时时美” 。
“道路通 , 百业兴” 。 在做好街道日常卫生清理的同时 , 对集镇市容环境 , 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的行为实施有效整治 , 确保道路畅通无阻 , 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
“晴天还好 , 车子路过的时候最多也就是尘土飞扬 , 要是碰上下雨天 , 车子行驶在这条泥巴路上会一直打滑 , 十分危险 。 如今路修好了 , 大家出行方便了 , 来来往往的车子也变多了 。 ”燕窠村党总支书记吴铎永指着新党群服务中心前面的路说道 。
作为阳新县的南大门、革命的老苏区、鄂赣边界8个乡镇的商品集散地 , 洋港镇始终不忘积极谋划、大力推进沙地至洋港、燕窠至小港、下栈至洋港、中罗至小港等多条“四好农村公路”建设 。
眼下 , 该镇重点抓住建设两条二级公路:一条是通往县城的木洋公路 , 建成通车后 , 洋港将全面融入县城半小时经济圈 , 极大缩短群众的车程时间;第二条是连接武南高速的石湖公路 , 该路建成后 , 洋港镇南通大广高速 , 北接武南高速 , 交通便利的优势将逐步转化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
水利方面 , 洋港镇正积极争取支持朝阳河洋港段河道改造工程 , 大力实施湾塘等3个大山塘改造 , 加快推进崩山地下水治理和桂源安全饮水工程 , 水利设施逐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