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上升,“重治疗轻预防”的癌症防治重心该转变了|2021CSCO| 王锡山

融媒体采访人员 王丽娜
健康中国2030目标要求到2030年肿瘤5年生存率提升15%。2021年CSCO年会上,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的开幕式报告显示,我国癌症负担很重。世界及美国癌症发病和死亡率都在下降,而我国癌症发病和死亡率仍为上升的态势,拐点仍未来到,这是否说明我国以往“重治疗轻预防”的癌症防治理念重心该变变了?要想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需要各方发力,不光是诊断治疗环节,更需要将关口前移到预防和筛查,这是使5年生存率提升更事半功倍的一环。对此,《医师报》采访人员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张苏展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蔡三军教授,听听他们带来的启示。
癌症早筛势在必行“临床中接触到的结直肠肿瘤患者很多都是中晚期,并且还看到结直肠癌有家族聚集的情况,我曾经诊治过一个家庭,19个人中有7位患结直肠癌,让我们做医生的感到非常惋惜。”王锡山教授说,提高结直肠癌筛查率可以将癌前病变扼杀在摇篮中,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还可以提升临床中早期结直肠癌的比例,对治疗来说,结直肠癌晚期花费和早期相比天壤之别,并且治疗效果不好,这是卫生经济学方面的重要意义;此外,早期癌症患者生存率高,这对社会也是很大的价值。
对此,张苏展教授也表示,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进结直肠癌筛查,经过20年左右的筛查,21世纪初就看到了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拐点,到现在美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已下降了近25%,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降低更多。目前已明确发病率、死亡率降低主要源于结直肠癌的筛查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而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筛查或者抗癌宣传的重要作用。而结直肠癌生存率提高,治疗的贡献大概只有10%,而90%的贡献都是来自于肠癌的筛查,以及抗癌知识的普及,导致生活习惯的改变。
“我国肠癌在过去很多年来,发病率增长非常迅速,2020年,中国肠癌新发病例数达55万例,有文献预测到2040年,年发病率可达91万例,所以这是非常严峻的问题。”蔡三军教授表示,首先,发病率高的疾病就有筛查的意义;第二,国际国内的研究都证明,筛查可以减少肠癌的发生。因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可以通过筛查发现,腺瘤的及时处理可减少大肠癌发生;第三,筛查可以使肠癌患者的分期前移,一般临床上,肠癌患者中约有10%是Ⅰ期患者,但在进行筛查时,约45%~50%是Ⅰ期患者。
“肠癌的早期筛查还可以提升我国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沈琳教授补充,我国是癌症高发国家,人均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晚期患者化疗、放疗、手术,除了患者和国家花销大,晚期患者多了对我国的医疗资源也是很大的考验。如果是肠息肉呢?内镜下切除,可以不用住院,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省我国医疗资源。
近年,学协会都已经开始重视肿瘤早筛的必要性及更先进早筛技术的推荐。如《2021CSCO结直肠诊疗指南》在筛查章节建议:对40~74岁者,使用问卷和大便隐血检查进行初筛,如果阳性进一步做内镜检查。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对于50~74岁一般风险人群,直接结肠镜检查(从Ⅱ级推荐变更为Ⅰ级推荐),因为目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与未筛查相比,结肠镜筛查可以降低56%的发病风险以及50%的死亡风险。
另外,对于一般风险人群的筛查增加“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为Ⅲ级推荐,对于肠镜检查存在禁忌的个体增加“CT结肠成像”为Ⅲ级推荐。在《NCCN结肠癌筛查指南》中建议结直肠癌患者的家属筛查年龄,应该比患者患癌的年龄早10年,或从40岁开始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