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字格”里成就创新“大文章”

本文转自:黑龙江日报
“田字格”里成就创新“大文章”
文章图片
缺人才、缺技术 , 严重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 。 如何留下技术、培养人才 , 变“走马观花”为“下马种花”?如今在全国各地建立的“科技小院”成为责任担纲 。
在龙江大地上 , “科技小院”的师生们 , “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地驻地服务“三农” , 送技术、解难题、抓培训 , 引导农民高产高效生产 , 促进增收致富 。 与此同时 , “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下 , 学子们也与田地里的庄稼一同茁壮成长 , 一项项创新科研、一篇篇师生论文 , 在“田字格”里成就 。
近日 , 东北农业大学建立的10个“科技小院”喜获国家支持建设 。 采访人员跟随专家们的脚步 , 踏查“科技小院”如何带领农民 , 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之路 。
亮出“杀手锏”:
破解“卡脖子”问题
金秋9月 , 五常市龙凤山乡辉煌村的稻花香水稻试验田里 , 稻浪滚滚 , 五常大米作为大米中的“爱马仕” , 香飘全国 。 然而 , 近年来 , 产量有限、易倒伏、香气退化等问题 , 困扰着稻农和专家们 。
一年前 , 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彭显龙带领师生在辉煌村建立的“黑龙江五常水稻科技小院”获国家批准建立 , 这更激励他们针对“三大瓶颈”问题攻坚克难 , 不断寻求最优解 。 9月8日 , 在学校正给学生上课的彭显龙接到李哲求的电话:“一场大雨过后 , 水稻也没倒伏!”
“田字格”里成就创新“大文章”】“通过近3年的研究 , 实施水肥优化管理 , 可以减少化肥使用10% , 解决50%的倒伏问题;拔节前1周左右再喷施化控剂 , 还可促进增产10%以上 。 ”彭显龙向采访人员介绍 。
目前 , 龙凤山乡500多亩地都应用了此抗倒伏新技术 , 超1000亩地采用了单独养分管理技术 , 农民每亩地可增收节支100元以上 。
近年来 , 稻花香品种出现香气退化和食味品质降低的状况 。 对此 , “科技小院”的师生们 , 日日夜夜坚守在田地和实验室里 , 不断完善着“解决方案” 。 经两年研究 , 通过生物科技手段 , 增加了稻米香气含量 , 并通过优化氮肥管理 , 降低了稻米中蛋白含量 , 显著提高了稻米食味品质……
绿色“防控”:
防病要跟着“科技小院”学
在铁力市满江红村的大地上 , 一眼望去 , 既无绿叶也无枯枝 , 这里被称为全国“一村一品”平贝示范村 , 难道今年土地荒芜了?
踏着脚下的黑土地 , 东北农业大学副教授张丽莉告诉采访人员:“宝贝 , 都在土里呢!”平贝 , 是一种中药材 , 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 每年6月下种 , 第二年4月出芽 , 生长期只有60多天 。 上世纪50年代 , 铁力人就开始人工种植平贝 , 在全国平贝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 可多年连作导致病害和抗药性日益严重 , 平贝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 , 这可愁坏了当地人 。
基于此状况 , “黑龙江铁力平贝科技小院”于去年9月获国家批准建立 , 当地人翘首以盼地迎来了以张丽莉为首席专家的“科技小院”团队 。
张丽莉告诉采访人员:“进驻小院后 , 我们着力调研导致病虫害的根本原因 , 发现主要为黑腐病和根腐病 , 以及叶斑病 , 有的地方存在多种病害同时感染的情况 。 ”
病虫害 , 被称为农业第一“杀手” 。 为解决这一难题 , “科技小院”在满村红贝平贝中药材有限公司基地进行试验 , 并针对合作社种植的300亩平贝进行病害绿色防控 。 “一方面指导农民对症选药、适时施用;另一方面建议将生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交替使用 。 ”张丽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