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老年抑郁寒流

陈慧娣六十多岁 , 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一些 。 她笑容可掬 , 烫过的头发堆在肩上 , 戴着一顶俏皮的帽子——这张照片是她的家人为了寻找她 , 发布在网上的 。
她的丈夫和女儿后来看到了她在江边的监控录像 。 那身影是“很着急、很着急的 , 打了车 , 到了江边拼命地跑 , 头也不回 。 ”她的丈夫齐志明回忆 。 他快八十岁了 , 近几个月沉浸在妻子突然投江身亡的悲痛里 。 他重复最多的是:“想不通 。 ”
与丈夫相伴到老 , 身边有女儿、女婿和外孙 , 生命最后一段时间 , 陈慧娣却频繁地说“很难受 , 不想活” 。 齐志明说 , 妻子十年前便确诊抑郁症 , 近几年 , 在他的注视之下 , 她的病情日益严重 。 在更换抗抑郁药品的档口上 , 陈慧娣“失控”了 。
在公共领域 , 目前少有老年人主动袒露自己有患抑郁症的经历 , 他们是沉默的 。 但实际上 , 老年人是面对抑郁症最脆弱的人群 。
国内几家精神健康医疗机构2019年联合公布了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按照较严格的抑郁障碍标准 , 患病率最高的年龄段是50-64岁 , 患病比例为4.1% , 第二高的是65岁及以上的年龄段 , 为3.8% 。
还有更多中国老年人正默默遭受抑郁症状的困扰 , 人们窥见的只是冰山一角 。
看不见的老年抑郁寒流
文章图片
本文图片视觉中国
乌云笼罩下的家庭
妻子去世之后 , 齐志明想 , 早知如此 , 无论如何要送她到精神科住院 。 但女儿说 , 这是防不胜防的 , 这样老人会很受罪 。
齐志明将信将疑 。 有的事 , 他没有机会再问妻子了 , 现在也无法对女儿开口 , 显得他要责怪女儿;可是 , 如果不说 , 又在心里挥之不去 。
在齐志明的印象里 , 从年轻时候开始 , 陈慧娣就很容易紧张 , 婚后 , 她一直做家庭主妇 , 属于把丈夫看管得比较紧的人;后来 , 女儿生了孩子 , 两人一起接送外孙 , 那个孩子在身边蹦蹦跳跳 , 稍微一闪 , 几秒钟离开了视线 , 妻子的脸瞬间变了颜色 。 这画面在齐志明的心底留了很久 。
按照他的回忆 , 五十多岁的时候 , 陈慧娣开始有了固执的“疑病症” 。
陈慧娣觉得自己尿道感染 , 频繁去医院检查 , 却查不出什么 。 她还说自己疼 , 浑身疼 。 后来齐志明退休了 , 陪她看遍了城里的医院 , 一次在门诊的时候 , 有病友推荐他们去试一试精神科 。 她的病随即被诊断为抑郁症的“肢体症状” 。
医生开了一剂药 , 一度“控制得很好” 。 往后十年间 , 陈慧娣还不时地去检查 , 有一次真的查出肿瘤 , 反而“没什么” , 动切除手术的前后 , 一点也没有闹 。 只是近两年 , 陈慧娣说 , 吃这个精神类药物让自己“心乱” 。
她对丈夫说过几次 , 自己想死 。
齐志明知道妻子有病 , 但还免不了感到她在“作”:“你什么时候想死 , 我陪你去 。 我们年轻时就约好的 , 一起死 。 ”
“你真要自杀 , 这很不好啊 。 我们还有孩子、孙辈 。 你这么搞 , 我们怎么做?不行 , 绝对不可以 。 ”他又对她说道 。
直到她生命的最后几天 , 终于拜托医生换了“有副作用”的药 , 开始吃新药 , 一下控制不住 , 她跑出去 , 第一次家里人把她找回来 , 坐下吃饭 。 齐志明完全服了软 , 倾诉了对她的感情 。 他记得 , 她也是有回应的 。 可是 , 第二天一早的监控视频里 , 她又跑得那么快 , 像是很决绝的样子 。
郑华也经历过四处寻找家人的苦难 。 那是她的母亲 , 那天 , 他也散发了很多寻找母亲的信息 , 到处看监控 。 傍晚 , 小区里与母亲一起跳广场舞的阿姨给他打电话 , 让他过去 。 他感到 , 有一个猜测在心里逐渐着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