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暑热来袭,如何觅得“清凉”?

本文转自:光明网
7月7日 , 迎来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 ,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度 , 进入小暑节气 。 小暑意味着气温持续升高、暑热天气来临 。 民间有“小暑大暑 , 上蒸下煮”的说法 , 气候闷热、潮湿 。 此时 , 农作物进入茁壮成长阶段 , 需加强田间管理 , 勤除杂草、防治病虫害 , 并根据长势追肥 。
“倏忽温风至 , 因循小暑来 。 ”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强介绍 , 《说文解字》里说“暑 , 热也 。 ”暑字从日 , 表示天气炎热是太阳造成的;从者 , 者是煮的初文 , 以烧煮表示热 。 小暑表征气候开始炎热 , 表明的是一种气温变化的趋势 , 预示着天气将会变得越来越热 。
小暑湿热 , 是“出梅”、“入伏”的标志
“从字形上看 , 暑字表示的是湿热的天气 。 ”中国文字博物馆研究中心主任杨军辉介绍 , 暑字始见于战国文字 。 《说文》:“暑 , 热也 。 从日者声 。 ”《释名》“暑 , 煮也 。 如水煮物也 。 ”从日 , 表示天气热;者是煮的初文 , 表声 。 《段注》:“暑之义主谓湿 。 热之义主谓燥 。 ”唐志强说 , 小暑过后 , 江淮流域的梅雨即将结束 , 盛夏开始 , 而北方则进入多雨季节 。
图为暑字演绎 。 (中国文字博物馆供图 。 )
古人把小暑之后的第一个未日定为“出梅”的日子 。 出梅 , 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的结束 。 唐志强说 , 从气象学上来说 , “出梅”有几项重要的指标 , 如梅雨锋系和主要雨带明显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 , 5天之内的雨日在2天以下 , 各地气温普遍在30℃以上 , 地面南风的风速显著加大等等 。
俗话说“过了小暑便入伏” , 小暑节气也是入伏的阶段 。 此时 , 天气愈发炎热 , 为了避免暑热 , 人们要少出门、伏藏起来 , 叫“伏日” 。 唐志强说 , 在出梅和入伏的天气转化过程中 , 气温升高 , 暑热来临 , 有“小暑过 , 一日热三分”的说法 。 南方部分地区高温少雨 , 进入伏旱期 , 北方地区则会迎来雨季 , “小暑大暑 , 灌死老鼠”的说法 , 生动地说明了此一时段降雨量的丰沛 。 “小暑后北方须注意防涝 , 南方应注意抗旱 。 ”
小暑高温 , 是农作物生长、田管黄金期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高温天气 , 这样利于光合作用存储能力 , 自然产量也就会更高 。 唐志强说 , 小暑时节光照、雨水、气温的高企 , 为农作物光合作用、快速生长创造了条件 。 “人在屋里热得跳 , 稻在田里哈哈笑 。 ”唐志强说 , 水稻喜高温多湿环境 , 夏季三伏炎热天气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 。
“小暑天气热 , 棉花整枝不停歇 。 ”小暑时节 , 棉花正处于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 , 大部分地区的棉花陆续开花 , 此时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 , 还要及时打杈、整枝、去老叶 , 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 , 增强通风透光 , 改善群体小气候 , 减少蕾铃脱落 。
对于辛勤的农民来说 , 暑来伏到 , 正是“三夏”大忙时节 , 农田里割稻插秧、中耕除草、灭虫除害、防涝抗旱四项农事尤为急迫 。 “目前大豆、玉米已进入苗期 , 也是加强农田管理的黄金时期 。 ”山东东营市东营区东六户村种植大户苏培顺来到田间地头忙活 , 除虫除草、杀菌施肥 , 努力确保稳产增收 。
“小暑小割 , 大暑大割 。 ”小暑大暑正是早稻收割之时 , 也是晚稻栽插期 。 在长江以南耕种双季稻地区 , 小暑时节早稻处于灌浆后期 , 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割 , 收割之后 , 田地要马上进行耕整地 , 为晚秧苗施足“送嫁肥”并于大暑立秋的伏天里进行插秧 , 确保晚稻在寒露时节能够收割 。 “从小暑到立秋这一段时间 , 农民既要抢收 , 又要抢种 , 被称为‘双抢’ 。 ”唐志强说 , 以前双抢期间 , 有些农村学校会放农忙假 , 进城打工的人员也会请假“双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