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对疾病免疫 , 即便是医生也不例外 。 杨文英是糖尿病领域的权威专家 。
文章图片
杨文英
她身兼数职,拥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前任主任委员、亚洲糖尿病学会副主席 , 科技部国家863计划专家库专家 ,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等多个头衔 。
【防治糖尿病,一定要做这5项检查,快来看看】然而这位糖尿病专家却同时有着另一个身份“糖尿病患者” 。 杨文英的母亲、外婆都是糖尿病患者 。 在杨文英四十七八岁时 , 就发现自己的血糖也高了 , 去医院一检查才发现自己也已经进入了糖友的行列 。
文章图片
当糖尿病专家得了糖尿病
对此 , 很多人肯定会提出质疑“糖尿病专家都会得糖尿病 , 更何况是普通人?”人们忽略了一点 , 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 也是遗传性慢性病 。
有研究发现 , 父母中一方患有糖尿病的话 , 子女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为40%;如果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 , 子女的发病率则会提高到60% , 可以说她是“被迫”患病 。
在患病后的20多年里 , 杨文英并没有放弃工作 , 依旧从事临床、科研以及带学生等繁重的工作 , 每周工作天数“5+2” , 每天工作时长十几个小时 。 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下 , 杨文英教授的身体状态还一直不错 , 她是怎么做到的呢?杨文英教授为我们分享了自己过去的斗争经验 。
文章图片
和糖尿病斗争了20年之后 , 她有了4点感悟
“作为糖尿病专家 , 为何我也会得糖尿病?”杨文英教授在患病后 , 有了以下的感悟 。
第一是好心态
糖尿病像个“磨人的妖精”一样 , 到现在为止还是个无法治愈的慢性病 。 一旦患病就需要长期治疗 , 病情比较严重的需要终生服药或是注射胰岛素 , 在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控制饮食 , 这就让很多患者的心态有点“崩坏” 。
杨文英教授在患病后 , 一直保持很好的心态 , 坚持服药、坚持饮食管理 , 从不埋怨长期饮食调理给自己带来的一些困扰 。 她反而会安慰自己 , 如果不是患病控制饮食 , 可能她现在已经是一个大胖子了 。
文章图片
第二是科学用药
从确诊开始 , 杨文英教授就开始服药 , 几乎从来没有断过药 , 把吃药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 不可能会出现几天不吃药的情况 , 正因为不抗拒治疗坚持服药 , 她的糖化血红蛋白从没有大于7% 。
至于胰岛素 , 大多数患者都十分抗拒 , 认为一用就无法断掉 。 这是个不对的想法 , 杨文英教授家族遗传的糖尿病胰岛功能不是很好 , 所以她果断联合胰岛素治疗 , 现在已经十几年了 , 并还没有出现其他异常 , 整个人精力、体力都很好 。
第三是高度重视并发症的防治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 ,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是死于并发症 。 而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多种 , 包括心脑血管、周围神经病变等 。 2型糖尿病患者大约有80%会合并心脑血管高危风险 , 也就是说5个2型糖尿病患者就有4人合并心血管高危风险 。 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糖尿病全因死亡的一半左右 。
杨文英教授清楚这些并发症的可怕 , 所以她一直很重视并发症的防控和检测 , 生活中坚持服药、规律饮食 , 这些方式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 并且杨文英教授还会定期体检 , 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身体存在的一些微小病变 , 并及时干预处理 。
- 预防糖尿病,从4个方面来说,快来看看
- 糖尿病会遗传是真的吗?快来看看涨知识
- 口臭该如何防治?对症治疗很重要
- 高温天排队做核酸,杭州有老人晕倒,如此天气做核酸,这几条一定遵守
- 警惕!口渴恶心不一定是中暑!医生:此病凶险,严重可致命
- 买房一定不能选的2个楼层,多亏售房小姐告诉我,难怪经常降价卖
- 全球“粮食杀手”草地贪夜蛾,到底是什么“幺蛾子”?如何防治?
- 家长一定要警惕“祸从口入”,这6类异物儿童容易误食
- 水果健康无公害,为何糖尿病患者不能随便吃?快来了解下
- 喝酒的人不一定就了解酒,看看酒的说明书,这4条你了解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