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曼利的致富路

本文转自:农业科技报
“曼利、铁柱 , 这两天抓紧把棚清理干净 , 下周争取把下一茬的苗子栽上 。 ”车子启动前 , 王建人摇下车窗玻璃 , 再一次叮嘱赵曼利和范铁柱两口子 。
七月中旬的关中平原 , 骄阳似火 , 没有一丝风 。 40℃左右的高温已经持续了好几天 , 地里一尺多高的玉米叶子拧成了绳 。
70岁的王建人冒着酷暑 , 带着两名骨干员工 , 从“农科城”杨凌赶到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关街道办李宁村 , 与种植户赵曼利夫妇一起采摘最后一批制种番茄 , 指导他们下一步的生产工作 。
与大棚外面相比 , 棚内的温度已经超过了50℃ 。 为了赶进度 , 赵曼利一大早请来了常给她干活的两个帮工 。 于是 , 加上曼利两口子 , 一行七人 , 每人挽起一个竹筐 , 钻进了番茄大棚 。 曼利劝王建人不要进棚 , 在院子休息 。 王建人摆摆手说没事 , 说完第一个钻进棚里 , 干活的劲头一点不比40多岁的铁柱差 。
赵曼利的致富路
文章图片
Δ王建人(右)指导赵曼利夫妇采收制种番茄
36岁的赵曼利娘家在咸阳北部的永寿县 , 经人介绍嫁到了礼泉 。 建设施大棚之前 , 两口子经营着两亩桃园和两亩苹果园 , 但是效益都不理想 , 遇到行情不好的年份还会亏损 。
2018年 , 礼泉县农广校选派有条件的种植户去杨凌参加陕西省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 , 学期15天 。 具有大专学历的赵曼利成为了礼泉县两名代表当中的一个 。 在杨凌学习期间 , 想通过学习现代农业知识改变自己现状的赵曼利如饥似渴 , 经常提问 。 她的表现引起了班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学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主任刘德敏副教授的关注 。 后来在刘德敏的引荐下 , 赵曼利又认识了番茄育种专家王建人和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王中来 。
从杨凌学习回来不久 , 赵曼利听取了刘德敏、王建人和王中来几位专家的建议 , 对她的产业发展重新规划 。
2019年 , 赵曼利挖掉果树 , 投资七八万元 , 建起了两亩地的设施大棚 。
第一年种的是甜瓜 , 由于行情不好 , 只收回了成本 。 2020年 , 新冠疫情稳定之后 , 在王建人的建议下 , 赵曼利开始学习番茄制种 。 那一年 , 由于提供种子的单位提供的亲本有问题 , 种子检测不达标 , 赵曼利夫妇制种失败 。
“如果放到以前 , 肯定就心灰意冷了 。 ”赵曼利坦言:“是杨凌的学习经历给了我信心 , 是王建人老师的不断鼓励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 。 ”
然而 , 丈夫铁柱有点心灰意冷 。 2021年 , 赵曼利说服丈夫 , 筹集资金 , 在王建人的指导下 , 又建了一亩地的设施大棚 。 这一举动 , 在李宁村大多数人看来 , 认为这两口子疯了 。 而赵曼利却不管这些 , 她一门心思扑在大棚里 , 每天起早贪黑 , 按照制种的技术要求 , 在学中干 , 在干中学 。 时常干到晚上仍然不知疲惫 。 铁柱还买来三盏头上戴的探照灯 , 方便晚上在大棚干活 。 为了抢农时 , 夫妻二人经常忙碌到晚上十一二点 。 村里人经常看到曼利家大棚里的探照灯一闪一闪 , 远处看去 , 像两只来回飞舞的萤火虫 。
赵曼利的致富路】功夫不负有心人 。 2021年 , 赵曼利的三亩大棚制种获得成功 , 按照她与王建人团队签订的合作协议 , 当年 , 赵曼利夫妇收入近15万元 。 这一年 , 他们不但收回了投资大棚的成本 , 更收获了继续发展大棚制种的信心 。
王建人给赵曼利算了一笔账——2022年上半年 , 赵曼利的制种成效显著 。 7月中旬即将开始下一茬制种的准备工作 , 到10月份结束 。 年底之前大棚里还可以种一茬叶菜 , 供应春节市场 。 如果不出大问题 , 制种加蔬菜 , 全年收入20多万元不成问题 。 明年争取再建2亩大棚 , 面积扩大到5亩 , 以后的收入会更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