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从江:小小桑蚕“抽丝剥茧”织出乡村振兴路

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一只蚕能做什么?在贵州省从江县 , 可以找到答案 。
地处月亮山腹地的从江 , 盛夏时节烈日连连 。 走进位于从江县洛贯经济开发区东西部协作企业贵州宏英实业有限公司(简称:宏英实业)旗下的英澜桑业公司 , 整个蚕房一片雪白 , 一个个长方形的低矮木架上 , 成千上万只蚕茧正忙着吐丝 , 一条蚕宝宝吐的丝最长能有1200米 。
贵州从江:小小桑蚕“抽丝剥茧”织出乡村振兴路
文章图片
“蚕宝宝”养殖基地 。 曾运启摄
距离蚕房100米外的厂房车间 , 银丝穿梭、机械声轰鸣 , 只见一群群“现代织女”各自忙碌着 。 有的在制作蚕丝被、有的在选茧、有的在开动机器缫丝 , 一台智能缫丝机同时有20个锭在工作 , 而一颗茧大概十余分钟便可抽完丝 。
“每天 , 这里可生产5000张被子和100张蚕丝被 。 ”宏英实业董事长游秀洪说 , 从蚕卵到一床蚕丝被 , 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 , 历时40多天 。
笔者在现场看到 , 新鲜出炉的蚕丝被蓬松轻柔 , 丝质细腻、均匀 , 有珍珠光泽 , 很少有筋条 。
贵州从江:小小桑蚕“抽丝剥茧”织出乡村振兴路
文章图片
待挑选的蚕茧 。 曾运启摄
在游秀洪看来桑蚕浑身都是宝 , 除了能制作蚕丝被、高端面料等产品外 , 抽丝剥茧剩下的蚕蛹也不能浪费 , 会销往东北地区制作餐桌上的美食 , 蚕粪(蚕沙)则做成功能枕头 。
2015年 , 因看中从江县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 集团公司把纺织加工厂从广东搬到了贵州从江 。 为了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 , 落地从江后成立了英澜桑业有限公司与当地农户合作 , 进行桑树培育和种植、小蚕培育、大蚕养育等 。
贵州从江:小小桑蚕“抽丝剥茧”织出乡村振兴路
文章图片
工作人员在操作台选茧 。 曾运启摄
“我们帮农户培育桑树和小蚕 , 并提供技术服务指导 , 保底40元每公斤的蚕茧收购 。 ”游秀洪说 , 公司产品市场渠道已经打通 , 现在就缺原材料 , 在外地市场上收购蚕茧对企业来说成本要高出许多 。
近年来 , 宏英实业通过创办示范基地来带动从江县种桑养蚕 , 目前从江发展桑树7000余亩 , 连绵的大山里曾经的撂荒山地 , 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桑田” , 参与种桑养蚕的农户近300户 。
在从江县西山镇坪寨村 , 杨东是第一批参与养蚕的农户 。 他在初次饲养第一批蚕时 , 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 所以养蚕的桑叶都是通过向周边农户收购而来的 。 而在养蚕实现收益后 , 彻底改变了他试一试的心态 。
贵州从江:小小桑蚕“抽丝剥茧”织出乡村振兴路
文章图片
工作人员在智能缫丝机前操作 。 曾运启摄
笔者了解到 , 宏英实业进驻从江 , 除了带动农户种桑养蚕“织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 还直接解决当地200余人的就业问题 , 间接带动2000多个农户就业 , 身在缫丝生产线上的石勤燕就是其中之一 , 闲赋在家的她自从当了“织女”后 , 每月收入超4000元 , 在门口就业还方便照顾小孩 。
数据显示 , 2021年宏英实业在粤港澳大湾区销售额达2亿元 , 增进社会就业400余人 , 其中建档立卡82人 , 人均年收入达45000元 。 随着业务发展需要 , 集团公司和席梦思(美国)达成合作协议并成立了席梦思(广州)、席梦思(深圳)负责中国地区的家纺、床垫生产 。
贵州从江:小小桑蚕“抽丝剥茧”织出乡村振兴路
文章图片
贵州从江:小小桑蚕“抽丝剥茧”织出乡村振兴路】工作人员在进行蚕丝被缝制 。 曾运启摄
未来 , 企业将从市场发展、打造特色产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体系、增加研发投入、人才引进、打造数字化与信息化生产车间等纵向一体化发展 , 解决企业的源头发展瓶颈与风险 , 打造区域龙头与区域品牌 , 按预期发展走入资本市场 。 (图/文罗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