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变林海 乌蒙生“绿金”

本文转自:贵阳日报
荒山变林海 乌蒙生“绿金”
文章图片
俯瞰海雀村 。
荒山变林海 乌蒙生“绿金”
文章图片
村民在熨烫民族服饰 。
荒山变林海 乌蒙生“绿金”
文章图片
技术指导员在大棚里采摘平菇 。
荒山变林海 乌蒙生“绿金”
文章图片
游客在海雀村文朝荣精神陈列馆参观 。
盛夏时节 , 乌蒙山腹地 , 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的万亩林海松涛阵阵 。
凭借“战天斗地”的精神 , 海雀村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 , 成为如今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齐全的美丽村寨 , 人均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长到2021年的18633元 , 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从“山秃水枯”到“山青水绿” , 从“苦甲天下”到“全面小康”的绿色发展之路 。
“战天斗地”绿化荒山
在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的记忆中 , 上世纪80年代初 , 海雀村村民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 “当时村里非常贫困 , 全村森林覆盖率不到5% , 土地广种薄收、风沙漫天 , 村民穷得衣不蔽体 , 大都住在杈杈房(竹木结构的草顶房)里 , 缺水、缺电 , 无通村公路 , 全村的苗、彝族群众基本是文盲 。 每年几乎一半时间家家缺粮 , 有的村民家终年不见油 , 一年缺3个月的盐 , 4口人只有3个碗……”文均福说 。
穷则思变 。 海雀村从“苦甲天下”到如今的林茂粮丰 , 离不开老村支书文朝荣的付出——他带领村民“战天斗地”几十年 , 硬是在石漠化严重、气候条件恶劣的乌蒙山深处造出万亩林海 。
“老支书认为 , 只要山上有树 , 就可以把风沙挡住 , 有草就能养牲口 , 有牲口就有肥料 , 有肥料就有粮 。 ”文均福说 , “这一干 , 就是十多年 。 ”
1987年冬天 , 文朝荣带领200多名青壮年上山种树 , 顶着风、挨着冻 , 饿了吃烧洋芋 , 累了就地歇 。 在经年累月的努力下 , 海雀村30多个光秃秃的山坡变成万亩林海 。
有了树 , 海雀村就有了底气 。
从1990年开始 , 文朝荣又带领村民实施地膜覆盖种植 , 苞谷、洋芋产量大幅提升 , 海雀村也奏响了绿色发展的序曲 。
走好绿色发展路捧稳致富“金饭碗”
荒山变林海 乌蒙生“绿金”】如今的海雀村 , 山上是一望无际的林海 , 山间是规划整齐的产业基地 , 山下是干净整洁的绿化步道 。
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 , 文均福嘴角含笑:“海雀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 , 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魔芋、天麻种植等产业 , 还成立旅游公司 , 发展旅游民宿等 。 ”
平菇、魔芋、天麻种植等产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 , 民族手工艺等特色产业也在蓬勃发展 。
在海雀村的香菇大棚种植基地里 , 一家菌业公司的技术指导员梁超 , 一大早就忙着将新鲜采摘的香菇运送至冷冻车间 , 它们将在车间被打包后销往湖南、江西、广东等地 。 “香菇大棚种植基地今年3月份投产 , 通过‘龙头公司+合作社’模式 , 引入技术产业公司 , 村民在这里务工 , 每天有80元收入 , 还能学习种植、管理技术 。 ”梁超说 。
在魔芋种植地里 , 村民李秀英正在忙着照料作物 , 她的儿子以前在省外打工 , 现在回到家里经营起民宿 , 自己和老伴每天就来村里的种植园和大棚干活 , 每人一天能赚100块钱 。 “家门口就业 , 日子越过越甜 。 ”李秀英笑着说 。
村民王永梅家中摆放着一台缝纫机、一张熨烫桌 , 四周挂着许多色彩鲜艳的苗族服饰 , 王永梅时常穿着这些服饰拍摄短视频并在网上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