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八里沟村:后进村变成了样板村

本文转自:人民网-山东频道
人民网济宁8月2日电(谈媛)“后八有古风 , 那是先贤的叮咛 。 百善孝为先 , 家和万事兴……”盛夏的清晨 , 悦耳的村歌响彻在邹城市后八里沟村的中心广场上 , 这里阳光明媚 , 绿意盎然 , 人流如织 , 恰似一幅如诗如歌的美丽乡村画卷 。
后八里沟村:后进村变成了样板村
文章图片
济宁后八里沟村新貌(后八里沟村供图)
眼前的景象很难让人想到2005年之前 , 这里还是出了名的穷村、乱村、后进村 。 村里1700口人 , 房屋低矮 , 道路狭窄 , 垃圾遍地 , 污水横流 。 村两委班子人心涣散 , 不思进取 , 村里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的歪风盛行 , 村集体外欠账目20多万元 , 许多村民都对村里的未来发展心灰意冷 。
村民们希望能有个好带头人 , 领着大家走出困境 。 2004年冬天 , 后八里沟村两委换届 , 村民们纷纷把希望寄托在了当过兵 , 人品好 , 有能力的宋伟身上 。
“2004年末 , 当时很多村民找我、党组织也动员我 , 希望我能够回村担任书记 , 带领大家一起发家致富 。 ”宋伟说 。
一上任 , 宋伟就带着领导班子挨家挨户到村民家走访 , 认真听取大伙儿的意见 , 他们发现 , 生活环境太差、收入太低 , 是村民最想解决的问题 。 改变脏乱差的环境 , 成为领导班子的工作首选 。
后八里沟村:后进村变成了样板村
文章图片
八里沟村党委书记宋伟与村中老人聊天 , 了解老人所需(后八里沟村供图)
要想富先修路 。 宋伟个人拿出了40万元的流动资金用于村里的硬化道路 , 在路基整修时 , 规定每个村民搬运30篓土 , 领导班子带头没白带黑地在工地上干 , 让全体村民信心倍增 。 1个月后 , 村里硬化道路1000米 , 街巷9000平方米 , 道路两旁安装了路灯 , 全部绿化 。
村里河道拥堵 , 臭气熏天 , 领导班子又带领大家扩展河道 , 砍掉杂草 , 清走淤泥 , 排掉臭水 , 用石头将两边砌成护坡 , 修成一处绿波荡漾的景观 。
不到5个月时间 , 后八里沟村的环境就发生了重大改观 。
村容村貌变了 , 村风村规也要变 。
“当时村里村民关系紧张、矛盾交织复杂、民心一盘散沙 , 村里想要有发展 , 首先得心齐 , 所以当时就想到了通过传统文化来提升村民的道德素养和凝聚力 。 ”宋伟说 。
后八里沟村是千年古村 , 历史上就有孝善传统 , 《邹县志》记载 , 早在清康熙年间 , 村里就出过“大善人”宋存 , 为人慷慨 , 善行义举无数 , 孝善之风根植在村里的每家每户 。 因此 , 村两委班子结合村庄现状 , 确定了“孝善”治村的发展思路 , 用“孝善”统一村民思想 , 齐心协力共抓经济建设 。
2008年 , 村里成立道德宣教小组、红白事监管服务小组 , 坚持树正气、除歪风、倡孝道、重教子 , 大力倡导喜事简办、厚养薄葬 。 如今 , 村里的孝贤广场和孝贤文化街张贴着24孝图 , 旁边就是村里孝亲模范家庭的图片故事 。 邻里团结和睦 , 民风淳朴 , 党风纯正 , 文明和谐、创业发展的氛围浓郁 。
为了加快村民的致富步伐 , 2006年 , 村书记带头多方筹措资金 , 创办了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企业——酱菜厂 , 村里近30名村民成了工人 。 紧接着 , 他们通过贷款、入股等形式 , 以滚雪球般的投资建起了水泥预制件厂、金属制品厂 , 他还主动与南山集团“攀亲戚” , 大力宣传后八里沟村的经济优势 , 争取外部投资 。 经过他的积极争取 , 多个农副产品加工项目落到村里 , 村集体当年增收260万元 , 后八里沟村掘到了创新发展的“第一桶金” , 也让村民尝到集体经济发展成果的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