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武陟探索稻米深加工产业链“一粒米”顶起一个产业

本文转自:中国经济网
来源:经济日报
河南武陟探索稻米深加工产业链“一粒米”顶起一个产业
文章图片
在武陟县乔庙镇 , 农民正冒着高温驾驶机械进行插秧作业 。 王琳锋摄
农民们把育好的水稻秧苗运送到田间地头 , 机手们驾驶插秧机在农田里穿梭作业 , 转瞬间 , 一盘盘嫩绿的秧苗便整齐地立在田间……日前 , 望着满田的新绿 , 全国“一村一品”水稻种植示范村镇——河南省武陟县乔庙镇党委书记王国柱说:“我们这里有武嘉灌渠五支河、人民胜利渠、白马灌渠和友谊支渠等引黄工程 , 土地经过黄河水的灌溉 , 特别适合种植水稻 , 种出来的水稻产量高、品质优 , 深受消费者欢迎 。 ”
乔庙镇地处黄河滩区 , 水资源充沛 , 土地肥沃 , 自古就有种植水稻的传统 , 历来有“稻米之乡”之称 。 多年来 , 该镇依托当地水稻种植历史优势及宝贵的黄河水资源 , 积极争取相关资金 , 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高标准良田等农业项目 , 不断完善水利设施 , 形成了林成网、田成方、沟相通、渠相连的土地格局 , 为水稻种植及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 , 奠定了基础 。
目前 , 乔庙镇建成2万亩优质水稻、3000亩水景莲藕、千亩无公害蔬菜三大特色农产品基地 , 成功创建了河南省万亩优质粮生产基地和万亩优质水稻种植生态园 , 水稻种植规模化基本形成 。
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 , 乔庙镇积极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 , 统筹推进土地流转 ,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 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形式带动群众种植水稻 , 将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余亩 , 并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
“以前我们在莲藕池边种水稻 , 分散种植 , 面积不大 , 产量和品质都上不去 。 后来选择规模化种植水稻 , 成立合作社并注册了‘菡香’商标 。 ”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福军说 , “现在 , 合作社成员达319户 , 流转土地近4000亩 , 年精米加工超1300万公斤 , 覆盖5个村庄 , 不仅带动周边水稻的种植销售 , 更提升了品牌效益 。 ”
河南武陟探索稻米深加工产业链“一粒米”顶起一个产业】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乔庙镇以培育农产品加工大集群、大品牌、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为发展目标 , 将“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 , 探索创新稻米深加工途径 , 并延伸到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领域 , 形成了从水稻种植—精米加工—大米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的完整特色产业链条 , 不断提升水稻生产附加值 , 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
据了解 , 目前乔庙镇有4585户农民从事水稻种植 , 合作社、家庭农场有16家 , 以大米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达12家 , 年加工大米4万余吨 , 总产值达10.7亿元 , 成为豫北地区重要的大米深加工生产基地 。
为拉长水稻生态效益链条 , 乔庙镇依托水稻绿色种植 , 以新产业、新业态促进水稻种植及加工业的纵深发展 。 “作为豫北重要的水稻种植区 , 我们一直在探索水稻种植新模式 。 ”焦作菡香沿黄稻米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王会平告诉采访人员 , 500亩稻鱼混养基地、100亩稻虾混养基地、200亩无公害有机水稻科研试验区的建立 , 让当地水稻产业呈多功能、多维度发展 。
一粒米顶起一个产业 , 一粒米富裕一方百姓 。 乔庙镇发展水稻产业 , 辐射带动附近20个村庄的3000余户农民进行水稻种植 , 形成了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整体驱动的品牌体系 。 目前 , 武陟县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58万亩 , 其中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2万亩 , 无公害水稻种植面积0.4万亩 , 有机水稻种植面积0.18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