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基因测序仪如何打破垄断?

国产基因测序仪如何打破垄断?
文章图片
基因测序
国产基因测序仪如何打破垄断?】基因测序设备第一股即将登陆科创板
7月26日 , 证监会同意华大智造IPO注册 , 被称为“基因测序设备第一股”的华大智造即将登陆科创板 。 华大智造是华大集团旗下的第二家上市公司 , 是家中老二 。 它的兄长华大基因 , 在2017年就登陆了深交所创业板 。
不过要知道 , 华大智造虽说是后出道的小兄弟 , 它在产业链上的地位却比老大华大基因要高 , 对华大集团的重要性也更高 。 基因测序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上游环节是做基因测序设备 , 包括基因测序仪、配套试剂等各种耗材 。 中游环节是做基因检测的各种临床应用 , 比如用基因检测来做肿瘤诊断、发现病原体、产前筛查等等 , 核酸检测就属于基因检测的一种 。 下游环节就是具体接诊病患的医疗机构和药企 。
这样一拆你就明白了 , 华大基因属于产业链的中游 , 之前的第一大业务是产前基因检测 , 筛查唐氏征等缺陷 , 现在的第一大业务是新冠核酸检测 。 在基因检测临床应用这条赛道上 , 华大基因的竞争对手很多 , 国内国外都有一堆 。 别的不说 , 光是从华大基因离职去做这个领域创业的人就有不少 。 华大基因最近的业绩不太好看 , 和这条赛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关 。
我们知道 , 下游竞争越红海 , 上游“卖铲子”的厂商日子就越好过 。 谁想要做基因检测的生意 , 先买几十套设备再说 。 尤其是在基因测序仪领域 , 这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 。 目前 , 全球能量产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的厂商只有三家 , 美国的因美纳(Illumina)、赛默飞(ThermoFisher)和华大智造 。 特别是因美纳 , 占据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70%的市场份额 , 是绝对的垄断巨头 。
华大智造的出现 ,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垄断格局 。 不但是让自家兄弟华大基因再无后顾之忧 , 也是让中国的整个基因检测产业摆脱了被上游“卡脖子”的困境 , 意义重大 。 说起来 , 这背后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
国产基因测序仪如何打破垄断?
文章图片
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逆袭之路
华大基因原本是因美纳的大客户 , 因美纳测序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有40%都是卖给了华大基因 。 光是2010年 , 华大基因就一次性花6亿元买了108台因美纳测序仪 。 算下来差不多是600万元一台 。 但是买完才发现 , 6亿元根本打不住 , 这才哪到哪 。
就像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 是标准的“仪器+耗材”业务模式 , 仪器本身已经卖出了天价 , 但耗材比仪器更贵 。 这是在资本市场最喜欢的“躺赚”业务模式 。 因美纳的测序仪同样如此 , 你买完之后 , 给你配套的专用试剂会每年提价4% 。 这个后续的使用费有多贵呢?看下因美纳的收入结构就知道:2021年 , 它卖仪器的收入是7亿美元 , 而耗材收入是29亿美元 , 为仪器收入的4倍 。 你拼死拼活去扩大基因检测业务 , 结果很有可能只是在为因美纳打工 。
在产业链下游 , 病患也必须为基因检测的高价买单 。 乔布斯被确诊患上胰腺癌之后 , 使用基因检测辅助治疗 , 光在这一项上就花了约10万美元 。 长期以来 , 基因检测价格居高不下 , 很难作为医疗机构的常规诊疗手段 。 华大集团打定了主意 , 必须向上游突破 , 研发出自己的基因测序仪 。 然而 , 华大和国内手术机器人厂商一样 , 遭遇了专利围堵 。
因美纳原本是一家做芯片和传感器的公司 , 2007年通过收购一家基因测序设备商Solexa , 才正式进入这个行业 。 之后 , 只花了不到10年 , 就成为行业垄断者 。 不是他们的研发能力有多么强悍 , 而是他们通过纯熟的资本运作手段 , 不断并购市面上的小型测序仪器公司 , 筑起一道牢固的专利大坝 , 让后来者很难绕过它的专利另起炉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