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日渐钟情 新玩家不断涌入 精酿啤酒“鲜”起行业新风口( 二 )


作为精酿啤酒的深度爱好者 , 北京某公司白领刘浩自2015年接触到精酿以后 , 基本上告别了“大绿棒子”(工业啤酒) 。 他表示 , 相比工业啤酒 , 精酿啤酒口感醇厚 , 口味多元 , 且品牌、品类可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多 , “随着一些性价比较高的精酿品牌流入市场 , 会有更多的人爱上精酿啤酒 。 ”
“酒是一种情绪化饮品 , 开心喝一杯 , 不开心也喝一杯 。 ”新零无酒精啤酒创始人兼CEO孙晓楠表示 , 中国年轻一代的消费目的已经从“取悦他人”过渡到“取悦自己” , 年轻消费者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 。
笔者在走访北京精酿酒馆时发现 , 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也正在加入精酿啤酒的消费大军行列 , 基本上每个餐桌都有女性参与 , 且对果味类精酿啤酒有着强烈的喜好 。 相关数据显示 , 线上购买精酿啤酒的男性和女性消费者的比例是4∶1 , 且女性消费逐年增长 , 增速非常可观 。 “悦己、她消费、年轻力已成为趋势 , 主力消费人群正在更迭 。 ”孙晓楠说 。 业内人士表示 , 从目前来看 , 国内约有3亿原工业啤酒用户 , 客群以26—35岁为主 , 他们对啤酒的升级需求巨大 。 未来女性对精酿产品的需求也会逐步增长 。
《精酿啤酒的消费者偏好分析》显示 , 消费者对精酿啤酒的消费与个人消费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 , 月平均消费在4000元以上的消费者是精酿啤酒主要的消费人群;月平均消费在2000元以下的消费者鲜有购买精酿啤酒的习惯;在月平均消费2万元以上的消费者中 , 14.52%的人每月在精酿啤酒上消费为201—500元 , 9.52%的人在精酿啤酒上消费大于500元 。
业内人士表示 , 现在年轻人喝酒有个特点是 , 他们更追求喝得开心 , 不愿意被标签化 , 追求自己独特的口味和品类 , 精酿啤酒恰好就提供了一个更丰富的选择 。
尚未出现龙头品牌
精酿啤酒虽然看起来前景美好 , 但仍有不少因素成为发展的桎梏:国内消费者对于精酿啤酒和精酿文化的了解仍然不足;缺乏成熟规范的生产标准 , 品牌芜杂;由于品牌规模都较小 , 渠道拓展也成了难题 。
目前 , 精酿啤酒市场依然处于高度分散、高度竞争的状态 , 参与者众多但较为分散 , 小微企业较多但未有龙头品牌出现 。 啤酒行业营销专家方刚表示 , 当下精酿啤酒市场还没有一个统领性的品牌诞生 , 主要原因是精酿啤酒这个品类目前占据行业的比率仍然较小 。
浙商证券研报显示 , 国内的精酿啤酒渗透率和消费量还比较低 。
此外 , 精酿啤酒在消费者认知方面需要加强 。 《啤酒消费习惯问卷调查》显示 , 其中35.2%的消费者会选择精酿啤酒 , 但6.9%消费者“没有听说过精酿”、38.3%的消费者“不太了解精酿 , 但是愿意尝试” 。
中国酒业智库专家蔡学飞表示 , 消费者的啤酒品质教育存在很大的滞后性 , 对于习惯了传统工业淡啤的中国消费者来说 , 对精酿、黑啤等新兴啤酒概念的认知 , 还有很长的培育周期 。
而对于精酿啤酒的定义 , 业界也有不同的声音 , 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精酿啤酒定义和标准 。 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轻工机械协会精酿啤酒技术及设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俊杰指出 , 目前消费者所称的精酿啤酒 , 专业术语为工坊啤酒 , 但实际上二者并不完全等同 。 精酿啤酒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 , 其本质是体现开放、多元和包容的啤酒文化 , 对于消费者而言 , 风格多样、风味突出、品质优异是精酿啤酒的主要标志 。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 , 从大的市场环境来看 , 国内精酿啤酒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 未来3—5年市场还处于一个空窗期 , 仍存在较大的红利 。 随着精酿啤酒的用户教育不断深入 , 市场不断扩容 , 还将吸引众多大厂及投资者、企业以及中小创业前来掘金 。 未来精酿啤酒行业将朝着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资本化、规模化这5个历程去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