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霉菌病诊疗新进展:血清毛霉菌qPCR助力早期诊断与治疗|研究速递

毛霉菌病诊断难 , PCR助判断
毛霉菌病(mucormycosis)又称接合菌病 , 是一类条件致病性真菌病 。 据统计 , 毛霉菌病的年发病率大约为1.7/10001 , 近20年来毛霉菌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2 。 毛霉菌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为空气中的孢子吸入 , 其他途径还包括直接摄入和皮肤接触 。
毛霉菌感染的发生率随着免疫功能严重低下人群的增多而显著上升 , 由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检测且毛霉菌培养阳性率低 , 毛霉菌病诊断和治疗仍然面临极大困难 , 往往容易误诊为细菌、病毒、结核及其他类型的真菌感染 ,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3 。 有研究显示 , 当组织病理学为阳性但培养结果为阴性时 , 血清毛霉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序也可能有助于识别致病菌种4 。
近期 , ClinInfectDis发表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 旨在评估毛霉菌定量PCR(qPCR)在毛霉菌病的早期诊断与随访中的作用5 。
毛霉菌病诊疗新进展:血清毛霉菌qPCR助力早期诊断与治疗|研究速递
文章图片
血清毛霉菌qPCR或将打开毛霉菌病诊疗新格局
1
毛霉菌病诊疗新进展:血清毛霉菌qPCR助力早期诊断与治疗|研究速递】研究方法
前瞻性纳入232例疑似侵袭性霉菌病(IMD)的患者(队列一) , 另外纳入13例确诊或拟诊毛霉菌病的患者(队列二) 。 对于疑似IMD的患者 , 从诊断之日起 , 每周采集两次血清样本进行血清qPCR检查 , 直到至少两次连续获得阴性结果 。 如果血清qPCR检查结果符合上述标准 , 则在诊断前30天采集的血清样本使用相同的血清qPCR检测 。
2
研究结果
队列一中存在118例(51%)患者疑似或已诊断为IMD , 其中14例(12%)患者为混合真菌感染 。 其余114例(49%)患者疑似为霉菌感染或其他真菌(念珠菌、隐球菌)、细菌或病毒感染或非传染性疾病 。
在上述队列一的118例患者中 , 有27例(12%)患者疑似(n=7)或确诊(n=20)为毛霉菌病 , 其中23例血清样本中至少有一份毛霉菌血清qPCR呈阳性 。 毛霉菌血清qPCR敏感性为85.2% , 特异性为89.8% , 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2.3%和97.9% , 阳性和阴性比分别为8.3和0.17 , 如表1所示 。
表1:队列一患者中的血清毛霉菌qPCR的性能和诊断准确性
毛霉菌病诊疗新进展:血清毛霉菌qPCR助力早期诊断与治疗|研究速递
文章图片
由于确诊量较少 , 因此研究人员在同个时期、同个中心额外招募了队列二的患者[拟诊
为毛霉菌病(n=3)、已确诊为毛霉菌病(n=10)] 。 在队列二的患者均有一份血清qPCR检测结果为阳性 。 两组队列的40例患者中有36例至少有一份血清qPCR检测结果为阳性(图1) 。
毛霉菌病诊疗新进展:血清毛霉菌qPCR助力早期诊断与治疗|研究速递
文章图片
图1:血清毛霉菌qPCR样本鉴定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 , 9例真菌培养呈阴性的患者 , 其血清样品经过根毛霉菌qPCR检测呈阳性 。 在首次阳性真菌学或组织学样本的采样日期之前 , 观察到首次阳性qPCR样本的中位时间为四天(IQR , 0-9) , 在首次影像学检查之前 , 观察到首次阳性qPCR样本的中位时间是一天[IQR , (-2)-6](表2) 。
表2:40例疑似或确诊毛霉病患者及仅毛霉病qPCR阳性组患者的主要特征
在36例血清毛霉菌qPCR呈阳性的患者中 , 3例患者由于在首次qPCR呈阳性后8天内死亡 , 因此未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治疗 。 其他33例患者在首次血清qPCR呈阳性后两天(IQR , 1-8)给予L-AMB治疗 。 有30例患者每周定期进行两次血清采样 , 其中21例在接受L-AMB治疗四天(IQR , 2-6)血清qPCR呈阴性(表3) 。 治疗开始后7天内qPCR转为阴性的患者30天和6个月存活率(分别为86%和57%)显著高于qPCR仍呈阳性的患者(0%)(表4) 。 患者接受L-AMB治疗开始后7天内qPCR呈阴性与30天死亡率降低呈现85%相关[调整后的HR=0.15 , 95%CI(0.03-0.73) , p=0.02] , 与6个月死亡率降低呈现88%相关(aHR=0.12;95%CI , 0.03-0.40;p=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