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门诊量超6万,这个四线城市内分泌科的秘诀是……( 三 )


“比如 , 常常有患者说 , 他在别的医院吃的药没有用 , 在我们医院吃的药就有用 。 实际上是患者之前吃药的时间不对、没有按时吃 , 或者胰岛素的注射方法有问题 。 通过宣教门诊改正之后 , 用药效果自然就好了 。 ”
一开始 , 宣教门诊通过电话方式通知患者来医院接受宣教 。 结果发现 , 来的都是退休的本地老人 , 年轻患者和路远的患者来的可能性很小 。 为此 , 2014年7月9日 , 微信公众号刚出试用版没多久 , 该科室即注册了微信公众号“一附院内分泌科”(后改名为“任卫东医生团队科普”) , 至今积累了7.6万粉丝 。
科室通过公众号 , 经常发布相关内分泌科疾病的科普知识 , 以此吸引患者前来就诊 。 但微信公众号存在一个缺点 , 即发布的内容涵盖了该科室可接诊的全部疾病 , 但很多患者只对自己的疾病知识感兴趣 。
科室启动互联网诊疗工作之后 , 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回答完患者的问诊问题后 , 任卫东习惯“顺手”将针对这个疾病的科普文章发送给患者 , 作为医嘱要求患者阅读掌握 。 这些内容 , 大部分来自“一附院内分泌科”微信公众号此前多年的积累 。 患者对这种“医嘱”依从性很高 , 宣教效果改善 , 治疗效果自然也就提升了 。
宣教门诊 , 就这样先升级成了线上宣教 , 又和互联网诊疗结合 , 再次升级成了精准宣教 。
回复不得少于10个字
任卫东给科室的线上诊疗定了很多规矩 , 其中重要的一条要求是:回复必须超过10个字 。 他对此的解释是:“将心比心 , 如果你自己是患者 , 提问后对方的回复只有几个字 , 没有任何解释、说明 , 你肯定觉得医生是在应付 。 ”
显而易见 , 同样是来自医生的回复 , 患者收到“可以”和“可以 , 您的情况并不严重 , 请不要担心”时的心情 , 一定是不同的 。
在门诊中 , 任卫东经常会遇到情况比较紧急或特殊的患者 。 此前 , 门诊患者太多 , 一天50个人看下来 , 可能已经忘了这位患者 。 有了线上系统的“跟进随访”功能后 , 为这位患者诊疗时 , 任卫东会点击“跟进随访” , 相当于做了个标记 。 晚上线上集中回复在线问诊问题时 , 他能很方便地找到这些情况特殊的患者 , 在必要时他还会打电话追踪后续病情进展 。
共享绩效 , 一起进步
有了患者之后 , 想要留住患者 , 就要依靠全科室的努力 。
任卫东心中很清晰:患者是医院的资源 , 医生也是 , 必须平衡好二者的关系 , 科室才能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 为此 , 他在内分泌科实行了共享绩效机制 。
比如 , 同样是收治一位患者奖励100元 , 别的科会把这100元全部奖励给收治患者的医生 , 但在内分泌科 , 这100元则由收治患者的医生(往往是高年资医生)和负责日常管理患者的低年资医生平分 。
提到线上诊疗工作对科室的影响 , 任卫东认为 , 这种新工作模式对塑造科室内互相学习的风气 , 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
一个经常发生的场景是 , 患者在线问诊时 , 任卫东可能正在忙着出门诊、或查房等其他工作 。 这时 , 团队里的年轻医生会先响应患者 , 在给患者的诊疗建议里给出他们自己的方案、要增减的药量 , 然后 , 他们会“@任卫东” , 等待任卫东的确认 。
“我看到之后 , 如果药量偏大或偏小了 , 就可以纠正他们 , 但也会有我不如他们准确的时候 。 ”任卫东认真地说 , “总之 , 大家就这样一起积累诊疗经验、互相学习 , 朝着打造最好的内分泌科、做最专业的内分泌医生的方向 , 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