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腹泻要重视!来听张珊平医生解读小儿推拿

本文转自:红网
发烧腹泻要重视!来听张珊平医生解读小儿推拿
文章图片
张医生在做小儿推拿
红网时刻新闻8月16日讯(通讯员张晶)根据2015年中国WHO统计 , 危害儿童健康安全的疾病及情况包括急性呼吸道感染、外伤、腹泻 。 大多数的情况下 , 家长也会对小孩子的“感冒发烧”或者“拉肚子”掉以轻心 , 以为这些只是小毛病 , 在家休息一下 , 随便吃点药就可以好 , 殊不知 , 这些“小毛病”才是孩子们真正的隐形杀手 。
有着外治经验十余年的张珊平医生告诉我们:小儿推拿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 以推拿穴位为主要手段 , 是治疗预防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绿色治疗方法的一种 , 无毒副作用、无痛苦、效果好 。 对新生儿的疾病、小儿内、外、伤科、神经科及局部感染等疾病均可采用按摩手法治疗 。
小儿推拿的历史沿革
我国儿科中医学起源很早 , 在出土的4000年前商代殷墟甲骨文中涉及有儿科的“龋”(龋齿)、“蛊”(寄生虫病) 。 晋代葛洪在《肘后方》“治卒腹痛——拈取其脊骨皮 , 深取痛引之 , 从龟尾至顶乃至 , 未愈更为之”的记载 。 战国时期 , 秦国名医扁鹊就称为“小儿医” 。 隋唐至明初 , 小儿推拿疗法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记载逐渐增多、为其形成体系奠定了基础 。 比较有影响的著作为《千金要方》作者孙思邈 。 书中有多处关于运用推拿方法防治儿科病症的记载 。 例如:"小儿早起虽无病 , 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 , 甚避寒风”等 。 明末至清代 , 是小儿推拿体系形成阶段 , 《小儿按摩经》又称《保婴神术按摩经》作者四明陈氏 , 成书于1601年(该书收载于《针灸大成》一书中) 。 书中记载了16种小儿推拿手法(其中包括推拿八法 , 即:推、揉、按、摩、掐、运、搓、摇)等20中复式操作法 , 40多个手部穴位 。 提出了推拿补泻方法 , 强调推有定数 , 不可乱推 。 此书是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 。 当前 , 政府十分重视儿童健康 , 在发展我国传统医学的政策支持下 , 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学术氛围中 , 中医儿科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
小儿推拿的特点及手法
张珊平医生从中医推拿的角度表示小儿推拿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 , 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肌性斜颈、小儿瘫痪等症 。 小儿推拿的特点有:有五指经穴通联的观点 。 穴位不仅是点状 , 也有线状和面状 。 特定穴位的点、线、面状和分布特色 , 更能反映推拿手法治病为主的特点 。 诊断中发展了腹诊法 , 治疗上很重视归经施治和五行生克的基本法则 。 在推拿手法方面 , 强调以轻柔着实为主 , 要求轻快柔和 , 平稳着实 , 适达病所 , 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小儿推拿八法为主的一整套小儿推拿手法和复式操作法 。 在临床操作中 , 一是强调从上到下的操作程序;二是强调手法的补泻作用;三是重视膏摩的应用和使用葱汁、姜汁、滑石粉等介质进行推拿 , 这样既可保护娇嫩皮肤不致擦破 , 又增强手法的治疗作用 。
关于小儿推拿手法张珊平医生有一套独特的体系:穴位手法包括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捏脊法、揉法等 。 如感冒的治疗方法:感冒俗称伤风 , 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 但在气候变化多端 , 冷热交替的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发病率最高 。 小儿脏腑娇嫩 , 得病之后 , 容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以及化热变喘等兼症 。 小儿感冒 , 根据临床症状的表现 , 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型 。 风寒感冒发热、怕冷、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等 。 风热感冒高热、微恶寒、汗少、喷嚏、鼻塞、流黄涕、头痛 。 处方:推印堂、分坎宫、揉太阳 , 清肺经 。 风寒者加推三关、拿风池;风热者加推脊 。 若伴有咳嗽 , 痰鸣气喘者加推揉膻中、揉肺俞、揉丰隆 。 若有脘腹胀满 , 不思乳食 , 嗳酸呕吐者加揉中脘 , 推揉板门、分推腹阴阳 , 推天柱;兼见烦躁不安 , 睡卧不宁者加清肺经 , 掐揉神门 , 掐揉五指节等 。 关于穴位定位如天河水在:前臂掌侧正中 , 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 属于长线型穴位 。 风池穴在:风池穴位于后颈部 , 后头骨下 , 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 , 相当于耳垂平齐 。 膻中穴在:膻中穴在胸前两乳头之间 , 第四肋间隙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