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青年3次开胸手术后又长瘤,中山医院迎难而上化险情,收获“医师节礼物”

23岁青年3次开胸手术后又长瘤,中山医院迎难而上化险情,收获“医师节礼物”】本文转自:文汇报
两年间3次开胸主动脉手术、1次肠系膜血管手术 , 23岁的陈先生可谓命运多舛 。 今年4月他因“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下肢动脉栓塞”第3次开胸手术后 , 在住院期间突发腹痛 , 被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并行支架手术 。 然而 , 术后发热及腹痛情况并未缓解、且有加重之势 , 复查后发现 , 肠系膜上动脉破损形成了更加危险的“定时炸弹”——假性动脉瘤 , 支架也脱落到瘤腔内!
看到唯一的儿子被疾病所折磨 , 陈先生的父母心如刀割 , 他们多方打听后 , 慕名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董智慧门诊寻求帮助:“我们已经走投无路了 , 拜托您一定想办法救救我的孩子!”
考虑到患者年轻、且病情极其复杂 , 董智慧主任医师立即向该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汇报了病人的情况 。
经全面细致询问和检查后 ,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 , 目前首要任务是要先明确动脉瘤形成的原因 , 标本兼治 , 最大限度减少复发 。
他们立即联合感染性疾病科潘珏主任医师、风湿免疫科姜林娣教授、普外科沈振斌副主任医师、心外科赖颢主任医师、麻醉科张晓光副主任医师、ICU郑毅隽主治医师共同开展多学科会诊(MDT) 。
陈先生当时的情况不乐观 , 一方面 , 治疗过程中存在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 易引发死亡;另一方面 , 即使治疗过后 , 也会有再次感染复发的可能性 。
为了能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 专家团队决定手术前尽可能充分进行抗感染治疗及免疫治疗 。
此外 , 由于患者的动脉瘤长在肠道血管上 , 切除瘤体的同时还要保障肠道的血供 , 避免因肠道切除导致的短肠综合征甚至死亡 。 在MDT团队专家的通力合作下 , 为陈先生制定了个性化精准治疗方案 。
陈先生术前住院接受了6周的抗感染及免疫治疗 , 发热症状得到了控制 , 各项指标也逐步好转 。 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 符伟国、董智慧及陈斌3位专家领衔 , 石赟医生、马韬医生、林长泼医生及方刚医生共同参与 。
血管外科手术团队顺利找到并切开已经形成的动脉瘤 , 取出移位的支架后 , 对剩余部分进行结扎处理 。 术后 , 经过了约6周的规范抗炎等系统治疗 , 陈先生的发热及腹痛症状未再反复 , 最终于今日(8月19日)出院 。
出院前 , 陈先生父母为医务人员送上锦旗 , 眼含热泪地紧紧握住董医生的手 , 感激说道:“感谢你们给了我的孩子第二次生命!”
符伟国主任介绍 , 肠系膜上动脉假性动脉瘤极为罕见 , 但其破裂率和死亡率不容小觑 。 以陈先生的病例为例 , 诊治的难点首先在于找出病因、明确诊断 , 从而判断和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 , 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等;不光要“治” , 还要“防”——治疗的是疾病 , 防止的是疾病的复发 。
23岁青年3次开胸手术后又长瘤,中山医院迎难而上化险情,收获“医师节礼物”
文章图片
“病人的康复就是我们最想收到的‘医师节’礼物!”符主任说 。
“为了进一步诊疗各类血管外科疑难疾病 , 中山医院自2021年起设立了血管外科疑难病MDT门诊 , 通过集合血管外科及其他各科专家 , 针对病人的疾病分期、身体状况、心理承受能力、家庭经济等现状 , 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 为患者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助力 。 ”董智慧副主任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