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肿瘤医生( 五 )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缺陷 , 靶向药物的软肋在于耐药 , 因此肺癌靶向药物需要升级换代来克服耐药 。 周清教授说 , 这一代肺癌医生幸运地赶上了药物研发滚动加速的时代 , 靶向药物的研发速度比过去快了很多 , 比如针对肺癌驱动基因ALK突变的靶向药物 , 今年4月全球首个第三代ALK抑制剂洛拉替尼在中国获批 , 至此 , 肺癌的两个明确靶点EGFR和ALK都有了三代靶向药物可供医生选择 。
“我刚做肺癌医生的时候 , 病人的生存时间是按‘月’算的 , 不敢说年 , ‘三年生存率’‘五年生存率’就更不敢提了 。 但现在 , 医生手中有了更多的药物 , 就像战士手中有了更多武器 , 越来越多的病人活过一年、三年、五年、十年……这就是肺癌基因分型治疗和靶向药物出现后的巨大变化 。 近几年免疫治疗的进步 , 我们看到一部分患者甚至停药以后也可以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去对抗肿瘤 。 我们现在看到大概有10%~20%的病人停药以后肿瘤也不再复发 , 这就是癌症的‘治愈状态’ , 我们现在终于可以大胆地提‘治愈’二字了 。 ”周清教授讲起肺癌治疗效果的飞跃时 , 语气是兴奋的 。
近几年通过国家采购谈判、集采、进入医保等措施 , 创新药物价格从当初的“天价”变成很多普通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围 , 这不仅给患者带来最直接的帮助 , 也让肿瘤医生们欣慰 。 “过去因为药物价格高 , 有时候面对患者感到很无奈 , 现在就不太有这方面的顾虑了 。 ”周清教授说 。
“让肺癌变成一个慢性病”是吴一龙教授这一代肿瘤医生开始心中萌发的愿望 , 经过二十多年后 , 如今正在逐渐实现 。 患者和公众看到的是癌症病人生命的延长、生活质量的提高 , 只有肿瘤医生知道背后是包括医生在内的各个领域专业人士为此所做的努力 。
“肿瘤医生的确比较辛苦 , 但我常常对年轻医生说:任何职业要做出成绩都很辛苦 , 而医生这个职业 , 可以通过专业特长实现人生价值 , 这就是我喜欢这个职业的理由 。 ”周清教授希望把自己对事业的坚定和热爱传递给年轻人们 。 “我也是从小医生一点一点熬过来的 , 别的行业博士很了不起 , 做医生博士只是起点 , 到40岁以后才会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 。 但医生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 , 别人很难取代你 , 你会在事业奋斗中获得很强的价值感 , 这对我而言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 ”
周清教授说 , 如果再选一次 , 依旧希望做肿瘤医生 , 她甚至希望儿子也能够受她的感染 , 未来学医 。 对于医生生活的辛苦 , 周清教授却并没有太多感受:“我不知道别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 所以我也不羡慕别人 。 ”
周清教授是别人眼中的风云人物 , 但她自己的内心却如赤子般平静 , 这也许就是她的“成功之道”与人生哲学 。
潘跃银:不断向前 , 承载生命的重量
在采访人员的采访中 , 从医超过二十年的资深肿瘤专家们 , 并不避讳谈及哪些曾经存在遗憾的治疗 , 也许正是这些遗憾 , 促使他们大胆创新和探索 , 用更多的努力来减少遗憾的发生 。
安徽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安徽省立医院集团肿瘤国家重点专科建设负责人潘跃银 ,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为肿瘤科医生 , 当时的肿瘤科 , 是大家都绕着走的专业 。 因为治疗手段有限 , 对肿瘤本质的认识很少 , 患者确诊晚期肿瘤就是面对生命的尽头 。
致敬肿瘤医生
文章图片
安徽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安徽省立医院集团肿瘤国家重点专科建设负责人潘跃银教授 。
潘跃银教授主攻乳腺癌和肺癌 , 这两种癌症患者人数多 , 死亡率也很高 , 和当时肿瘤科里其它肿瘤的治疗结局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 。 尽管治疗效果有限 , 但优秀的医生并没有放弃从每一次治疗中寻找规律 , 去发现更好的治疗经验 。